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 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 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 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指出“甲骨学”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 ……设定了具体的标准,让人们知道,现代口述史学不是一种辅助性的秘书工作,而是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历史研究;……相比较而言,从以细节见长的口述史学中,可以更多地感受历史的丰富性,……这也是他对现代口述史学的一大贡献。
              材料二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注:上述材料均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刚口述史的研究对现代史学的主要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有关史实,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2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起什么作用?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将达尔文的学说应用到社会舞台的做法,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
              ——《全球通史》

              (5)结合19世纪70年代的德意志、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21世纪初中国的史实,分别说明当时两国是如何“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改为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梦溪笔谈》(注:沈括的记述是非常具体翔实的,其中包括制作活字、排版、印刷等完整的工序,限于篇幅简略。)

              材料二: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修复过程中,曾发现北宋崇宁二年(1103)前后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不少专家以其中“杂色金刚”的“色”字倒置等为据,推断此《无量寿经》为北宋泥活字印本。
              材料三:南宋绍熙四年(1193),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1)材料二、三,对于印证材料一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沈括的《梦溪笔谈》有什么历史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字印刷术的外传对西欧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检测,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材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战略核力量比较(1970年)

              材料二 据统计1946~1975年期间,美国总共有19次直接或间接发出使用核武器的威胁,苏联也多次准备按下核按钮。
              材料三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近年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又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最早拥有核武器的是哪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谈谈美苏争霸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给世界人民提出什么警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头像

              图2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

              材料二 近日,一个叫苏三的网络作者在她刚出版的一本《三星堆文化大猜想》的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三星堆文明来源是“西方”,属于犹太文明。并且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是这些犹太人的后裔。她提出的几个重要证据中就有在三星堆出土的鼻子宽大、眼睛奇大的青铜头像和西方王室常用的金质王杖,这些都是和西方人有关。
              苏三还认为来到中国的以色列人构成了中国的夏、商、周。其证据是:亚伯拉罕(以色列民族的圣祖)的妻子“夏甲”带领子孙建立了中国的“夏后朝”;以扫(亚伯拉罕之孙)的妻子Judith很可能就是中国商朝之母“简狄”;以色列之子“但”(亚伯拉罕之重孙)的子孙建立了中国“周朝”。
              ——《中国三峡建设》:《三星堆:七大谜团谁人解?》

              材料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华教授认为,三星堆文明有它自己本身的传承,在其发展过程中确实加入了一些和以前文化不一样的新东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说,还看不出外来的痕迹。从大型的青铜器和祭祀器皿来看,主要还是来自中原的夏商。用玉和用金是中西文化之间的最大差异。三星堆出土的玉器远远比西方发现的要好。黄金器只是发现了极少的一部分,比如说金杖,都是比较小的器物。三星堆发现的文物主要偏重于玉石,是东方传统,不是西方传统,它仍然属于中国的玉石文化圈。
              从三星堆的建筑来说,不管从建筑的形状,还是建筑的材料来说,都没有西方的传统。这些建筑的遗迹是当地的传统加上长江中游这一带的传统构成,比如说它的夯土技术、土木结构都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从它日常使用的陶器看,一部分是从当地史前文化蜕变过来的;另外一部分是从它的东面,即从夏人那里传入的,像一些铜盒和铜杯。关于那支金杖,孙华指出:这个器物出土的时候不是直的,而是一个圈。
              ——《中国三峡建设》:《三星堆:七大谜团谁人解?》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可信程度上排出三则材料的顺序,并说明为什么这样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三中有关青铜头像和金杖的图片或叙述,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证据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三星堆文化的来源。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历史的奥秘常常隐藏在多种历史的记录中,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确凿记录呈现了它曾经的辉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为人类进化的记录。……最初是由考古学者从埋没地中的石器、土器、铜器等种种遗物或在洞窟内的壁画,而读着历史的记录;还有人类学者从现在的蛮人生活里,而见着活活的历史的记录;再有历史家从古代荒唐的传说与神话中,窥破了赤裸裸的历史的事实。
              ——[日]上田茂树《世界史纲》

              材料二 人类学反对某些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代表人类,只有他们最进步,他们是神或历史选择出来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探索历史奥秘所能依据的主要史料类型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以其中的一种史料说明大津巴布韦社会的生产、贸易以及生活艺术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大津巴布韦文明创造者问题上,我们需要反对西方某些人的什么观点?揭示这种观点所反映的价值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乔托于1305——1306年创作的壁画《犹大之吻》。情景是:犹大上前亲吻耶稣,以此作为捉拿耶稣的暗号。因此,犹大的吻是出卖主的暗号,罪恶的吻。

              材料二 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手稿记载,犹大其实是按照耶稣本人旨意(注:耶稣授意犹大,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而出卖耶稣的,犹大事实上是耶稣最喜欢、最信赖的门徒。手稿经过放射性碳定年、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
              ——高福进《欧美文化史论》

              材料三 伊文思……还想恢复它原来的模样,尽可能接近原型。他雇佣了能工巧匠用鲜艳的色彩在褪色破旧的壁画上重新描绘;他用铁梁和混凝土把摇摇欲坠的楼梯间支撑起来;他重修一些房间,根据他自己的设想,尽可能让它们显得堂皇,这样,克诺塞斯在伊文思眼里真是魅力无穷了!……伊文思“复原”后的克诺塞斯遗址是多么令人神往!一些评论家称之为“混凝土克里特岛”,真有点使人又悲又喜。悲的是:正如今天考古学家所认识到,他的复原工程简直是错误的,依今天考古学家之见,伊文思若不试图修复它,它会显得更好些。喜的是: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参观旅游……
              ——吕贝克·斯特夫《废墟的真相》

              请回答:
              (1)名画《犹大之吻》创作素材源于什么?根据《犹大福音》手稿能否为犹大平反?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一些考古学家为什么认为伊文思的复原工程简直是错误的?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