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 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

              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修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条约规 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l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美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各自发展状态并分析原因。

            • 2.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骄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时它是绵延数百里的厚重城体,有时却演变为长墙间矗立着的烽燧与零星散落的烽火墩台。……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竖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  

              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感。

              ——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材料二

              (1)材料一提到了哪些长城建筑的组成部分?请依据材料概括长城的建筑艺术特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 3.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的成就而著称,它还以辉煌的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而闻名。宫内拥有大量雕塑、壁画……特别是精刻藏经、天竺等地的贝叶经等,均是稀世之宝。据记载,仅修建红宫,就动员了将近7000名技术工匠和乌拉差役参加劳动。清朝廷还特派汉族技术工匠进藏参与施工。

                                                                           ——《西藏风物志》

              材料二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初名总制院,1264年设立,由国师八思巴统领,八思巴是吐蕃宗教领袖。……宣政院在吐蕃有重大事变时,设行宣政院前往处置,但重大军事行动需与中央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商议。……宣政院长官有帝师(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或宣政院推荐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军民通摄,僧俗并用,由朝廷授职。

                                                        —— 摘编自《人民版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吐蕃管理的特点。并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促进西藏发展的措施。

            • 4.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C.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 5. 《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①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②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③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     ④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6. “civilization”(文明)一词在传统英文写作中本来只能用作单数名词,19世纪开始,英文著作中将“civilization”改作复数。而进入20世纪,“civilization”又开始用作单数。下列对导致“civilization”一词单复数形式变化原因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19世纪欧洲思想界突破欧洲中心论,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故“civilization”作复数
              B.19世纪前,欧洲和世界各地都不是工业文明,同为农耕文明,故“civilization”作单数
              C.19世纪前,欧洲人认为西方文明之外的国家都是野蛮的,故“civilization”作单数
              D.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西方工业文明一统天下,故“civilization”作单数
            • 7. 下图说明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 8. 1993年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对世界未来走向亨廷顿描述如下图,以下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亨廷顿对世界的未来走向作出了精确的预测
              B.亨廷顿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超过对日本的了解
              C.冷战后文明的冲突确实代替了意识形态冲突
              D.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论依旧带有冷战的思维
            • 9. 郭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0.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