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观看图,该建筑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代表着封建皇权的核心,它是

               

              A.太和殿
              B.中和殿
              C.保和殿
              D.交泰殿
            • 2.

              【历史选修:历史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

            • 3.

              下面评价秦长城的诗句中,最为客观的是

              A.“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B.“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C.“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D.“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 4.

              由于世界遗产本身具有的巨大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申遗”热至今在我国“高烧不退”。但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2004年的有关规定,我国每年可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只有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 5.

              台湾较早的妈祖庙大多数是由湄洲祖庙(隶属福建省莆田市)分灵至台。台湾早期的妈祖庙在例定诞辰日“遥拜”时,一律面向莆田湄洲祖庙施行“三跪九叩”礼节。这一习俗本质上反映了

              A.统治者用宗教文化控制台湾民众思想
              B.台湾民众严格延续着传统的祭祀礼仪
              C.妈祖信仰适应了大陆移民的精神需要
              D.台湾与祖国大陆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
            • 6.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汇聚了各种不同的园林风格,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其中能体现北方四合院风格和藏式寺庙建筑风格的分别是

              A.宜芸馆和四大部洲
              B.宜芸馆和佛香阁
              C.谐趣园和四大部洲
              D.谐趣园和佛香阁
            • 7.

              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对秦陵兵马俑坑解读正确的是


              A.1号坑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B.3号坑是秦军军阵的指挥部
              C.整体模仿都城的建筑布局
              D.兵马俑坑位于秦陵的核心
            • 8.

              “中国5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有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的历史见证。”该材料描述的是

                   

              A.
              B.
              C.
              D.
            • 9.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河、海、淮、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元初,河北永济渠不能完全通航,向东南转运粮草受限。为此,元代修筑从山东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又在通州与大都修凿通惠河,形成一条南起杭州经入大都,长达15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运河修成后,漕运十分发达,岁运粮米在500万担以上,沿岸通州、临清、济宁等商业发达,成为著名的经济都会。大运河明清两朝多次维护,对江淮间南河进行了治理。运河漕运十分繁忙,在运河上的漕船经常在11775艘以上。1855年,黄河决口,黄淮分离,而淮河下游河漕淤塞,淮南运道受到较大的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海运河运全部废止。至此通行了1200多年的漕运宣告结束,运河的长途运输走向衰落。——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京杭大运河开凿工程的主要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重修运河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后京杭运河衰落的原因。

              (3)概括指出京杭大运河对推动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 10.

              【加试题】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骄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时它是绵延数百里的厚重城体,有时却演变为长墙间矗立着的烽燧与零星散落的烽火墩台。……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竖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感。

                                    ——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材料三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的评价


              材料四





              (1)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长城建筑遵循的原则。






              (2)材料二提到了哪些长城建筑的组成部分?并分别指出其军事功能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的理由。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述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