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宫殿曾是慈禧处理政事的地方(   )

                  ①坤宁宫    ②养心殿    ③仁寿殿    ④乐寿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③
            • 2.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这段文字介绍的是(   )
              A.四川都江堰
              B.扬州古运河
              C.关中郑国渠
              D.河北赵州桥
            • 3. 戚继光在担任蓟镇(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总兵期间大力修建长城。在他的《练兵纪实》一书中有如下记载:“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这一建筑属于长城的(  )
              A.城墙
              B.女墙
              C.关城
              D.敌台
            • 4. 平遥古城城墙上有垛口3000个,敌楼71座,还有一座魁星阁,据说象征着孔子3000弟子和72贤人。城东南墙顶,还建有祭祀孔子的文庙。这都体现了(  )
              A.这里是孔子的故乡
              B.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C.皇权至上的理念
              D.平遥人的迷信无知
            • 5. 中国是历史上不曾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许多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仔细观察上图,指出布达拉宫哪一部分属于藏族建筑风格,哪一部分属于汉族建筑风格。

              材料二 红山宫后来因遭雷击和战乱而被毁,仅留一处观音堂。清朝入关后,执掌西藏政教大权的达赖五世入京朝贺,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达赖五世返回西藏后,下令重建这座宫殿,改称布达拉宫。布达拉是梵文“普陀罗”的音译,指佛教圣地普陀山。他圆寂后,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康熙帝特派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参加扩建工作。这样,才有了今天的布达拉宫。

              (2)结合材料二,简述布达拉宫呈现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原因。

              (3)简要分析布达拉宫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年至1914年,英、法、俄、日、美等国研究人员先后以极少量的银两,从甘肃敦煌掠买走了大量的古文献。至今这些流散至海外的文献达3.5万件,约占敦煌所有文献的2/3。

              材料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大的敦煌学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慷慨陈词,看到的却是老师手里经常捧着的那本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因为这是当时有关社会经济文献的最佳录文集。我们跟着老师按照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一字一句地释读,可是当我们要真正研究一件文书时,却要去读那波利贞、仁井田隍、藤枝晃、池田温、戴密微、贝利等外国学者的文章。无论如何,新一代年轻的敦煌学研究者,是在这种强劲的爱国主义热情鼓舞下,奋起直追,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确实在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中国已经可以说是世界敦煌学的一个中心了。

              如上所述,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误读,就和“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误读一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敦煌学界影响深远,并非坏事,它促进了中国敦煌学的迅猛发展。但是,它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日两国敦煌学界某些领域的交往,也阻碍了中国学者吸取他人的长处。1988年,在听说藤枝晃要来北京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后,会长季羡林先生特别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口号,来打消中日两国学者之间的隔阂。

              ——2005年《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并说明判断理由。(判断和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0分)

               

            • 7.

              “西藏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为佛教圣地。”这则材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有…………(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 8.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1)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4分)
              (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4分)
            • 9.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徽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 10. 4.秦万里长城是在原战国时期三国的长城基础上连接扩建而成,这三国是(  )

              A.齐、魏、秦
              B.赵、魏、韩
              C.秦、赵、燕
              D.楚、燕、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