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2.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3.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 4.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下面六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何种中央政治制度?与图一、二相比, 图三有何显著特点?(3分)
              (2)图四中的机构是谁设立的?这个机构的设立有什么影响(2分)
              (3)与图六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图五有何明显特点?(2分)
              (4)上述图片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3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在含义和职能方面有何不同。(4分)
              (2)依据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历史作用。(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 6. 伴随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C.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三、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平定六国后秦朝疆域在哪两个区域得到了扩展?(2分)任选其中一个区域,根据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加强对其控制的主要举措。(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并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8分)
              (3)材料三的“指示”促成新中国哪一政治制度的建立?(2分)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深远意义?(3分)
            • 8. 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①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②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③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⑤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 9.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借鉴、汲取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有裨益。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6分)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监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孙中山全集》第1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孙中山为创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作了哪些努力?(6分)
              (4)综观以上材料,归纳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 10.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西汉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什么?据材料分析该选官制的选官权力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科举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该制度有怎样的历史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