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
              (1)概括材料一中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1901年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据统计,到1901年全国兴办的各类学堂已有42444所。全国学生人数……到辛亥革命前夕,增至156万余人。……但新学堂讲授的科目主要是包括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某些社会科学在内的“西学”。
              1900年全国留日学生不过百多人,l901年清政府令各省派游学后,留日学生激增,……到1906年前后,又增至8000余人。……新型知识分子群体视野开阔,不仅易于感受民族危机,产生强烈的救国责任感;而且易于感受西方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潮流,产生变革社会的自觉意识。--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2)指出材料二中清政府推行的“新政”中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客观影响。
              材料三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材料四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背景和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有位观察力敏锐,名叫托马斯•梅多斯的西方人评论道:“在所有已达到某种程度的文明的民族当中,中国人是最缺乏革命性,却又最富有反叛性的。”……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后世界》       材料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当时中国所谓“静止的、落后的”社会因素。你怎样看待这种“静止、落后”中的“幸”与“不幸”?
              (2)参照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纵向和横向发展”是怎样统一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你能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 4. 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的复杂性,不能用主观想象和假设将历史问题简单化、绝对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日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又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顾炎武认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选自《日知录》卷十六《经义论策》等(2)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 5. 陈尧咨“伴射”
              据释文莹《湘山野录》所记,真宗(997-1022)时,一契丹使团来朝,使者中善射者,想在进贡仪式上表演射箭,要求宋廷派人伴射。据说当时只有状元陈尧咨符合条件,真宗欲令他改充武职伴使臣射箭,并允以重赏和高官。但陈尧咨回家请示母亲,老太盛怒,杖责于他,认为这是“辱没家门”。
              (1)宋与契丹并存的局面开始何年?
              (2)该故事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镇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责子弟依待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 肖中正更逢迎权责,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之》
              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诗臣曰。“天下英雄,入吾牧中矣!”
              -一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看玄宗开元以,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东成《隋唐五代史》
              村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如图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題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修之俸(学费).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技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光明日报《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材料二  (2)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3)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弃用;(4)小学读经科废止;(5)注重小学手工科;(8)中学不分文科、实科;(9)中学及初级师范学校的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10)清末各学堂的奖励出身制度全部废止。
              --摘编自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三  自19世纪以来,英国制定实施的大多是旨在普及义务教育性质的教育立法……职业教育从产生那天起,就是主要面向工农群众的一个教育类型,因而,形成了欧洲中等教育的“双轨制”:一轨是自上而下地发展,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另一轨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一轨是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针对的是少数的贵族子弟,而后一轨则是群众性的教育系统,面向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女。……17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以培养与训练雇佣劳动者为目的“作业学校”、“星期日学校”、“贫民学校”。由于“圈地运动”和“动力革命”,致使贫苦农民及其子女涌进城市,工人也受贫困的折磨。因此,贫苦儿童的教育被作为“济贫”手段而加以实施。“作业学校”就是为贫苦儿童而创办的。
              --摘编自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一个历史的视角》
              (1)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据此分析其原因。
              (2)《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发,在当时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西欧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教育的发展趋势。
            • 8. 政治文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l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问题:
              (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报蒸骨血,以快其情。上有篡叛不轨之奸,下有暴乱残贼之害。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降爵削土,稍稍割夺,卒至于坐食奉禄而已。然其洿秽之行,淫昏之罪,犹尚多焉……是故收其奕世之权,校其从横之势,善者早登,否者早去,故下土无壅滞之士,国朝无专贵之人。此变之善,可遂行者也。
              --《后汉书•仲长统传》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
              --《宋书•恩悻传》材料三   东汉政府在法律上,在租赋兵徭制度中,虽然对此没有正式承认的意向表示,但是对于家族扩充田庄,占有佃客的现象却是默认了的。曹魏的租调制,征收户调以户为准而不计人丁,为承以宗族庇荫劳动人手的特权留下了余地,是制度上行将出现重大变化的先声。西晋的荫客制度和东晋的给客制度,可以说是对宗族的这种特权正式予以法律承认。专制皇权毕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要保护自己的存在,所以在承认中还包含着数量上的限制,虽然数量限制在以后的年代总是不断地放宽。皇权与宗族,两者关系中相冲突的一面逐渐缓和,相依存的一面则日益显露。
              --田余庆《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初存在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现象及其成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汉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发展线索,并指出其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