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武则天生平要略
              十四岁入宫被封为五等“才人”,侍奉唐太宗,太宗晚年她与太子李治有染。太宗死后出居感业寺,高宗李治命其蓄发还朝,由此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涯。亲杀生女,嫁祸王皇后、萧淑妃,
              坐上皇后宝座,先后毒杀亲生子李弘、李贤,将李显、李旦立帝又废。后由于高宗头病,她便成为事实上的决策者。公元690年,终于登上九五之尊。她在佐政和亲政期间发展科举制度;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史称“累朝得多士之用”;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打击西突厥反唐势力,设北庭都护府;设铜匦,用酷刑,兴冤狱,溢杀无辜;大肆佞佛,广建佛寺;在宫中广罝面首(男宠).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将其赶下宝座。
              材料二 无字碑
              武則天死后,和高宗李治合葬于陕西乾故,并留下一块“无字碑”。对此,后人多有议论,莫衷-是,其原因大概有:一、德高望重,无法可书;二、自知罪孽深重,无颜为自己立传;三、一生常做惊人之举,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四、与李唐王朝的矛盾及与中宗李旦的恩怨
              怨,无意为其立传。
              --以上材料源自新旧《唐书》和黄进华《皇权悲剧》(1)结合材料史实对武则给予以评价。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的标准是什么?
            • 2.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西汉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什么?据材料分析该选官制的选官权力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科举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该制度有怎样的历史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 3. 制度与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百科全书》认为,“没有哪一位总统的施政纲领能比新政对国内局势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材料三: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政治制度在“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方面的表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领域里出现的两次大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分别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
              (4)从上述古今中外制度与机制创新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 4.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节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摘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 5.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历史学家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碎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结合学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钱穆所说的宋代政治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 6. 官吏选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
              口总数
              雅典公
              民总数
              陪审、审判人员总数及
              产生方式
              表决
              形式
              程序罪  名
              约40万约4.2万6000   501  抽签举手一审制渎神和蛊惑青年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科目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雅典公职人员选拔的特点并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3)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相同点。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选官制度一直在发展创新。在察举制下州郡长官获得重大的选官权力,举主与被举者之间往往结成密切的依附关系,后者成了前者的“故吏”,还承担着一些封建义务。但随着考试之法的建立以及这一环节的日益重要,情况就在逐渐变化。地方长官提供给被举者的,已不是举后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个考试机会。行官与否,在于应试者的个人才学;而擢第与授官,则是中央的权力。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与西周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概括唐代科举制在选官方面有哪些发展。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任用官员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
            • 8. 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两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影响。
              材料二  如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内容
              徐寺约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它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 10.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