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汉武帝问策贤良,董仲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一《汉书·董仲舒传》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 2.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D.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 3.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 4.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5.

              汉代儒家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  )

              A.因循守旧
              B.完全更新
              C.外在形式的变化
              D.继承和发展
            • 6.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

              A.战国
              B.秦朝
              C.汉朝
              D.隋朝
            • 7.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官僚政府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观。属于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有:

              ①三纲五常        ②因行称义        ③天赋人权         ④君权神授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 8.

              2009年7月22  ,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 9.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

              A.统治者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现实政治的需要
            • 10.

              宋志明《现代新儒学的可能走向》一文指出:“儒学有效地组织社会、安顿人生,已形成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下列儒学主张中最能体现儒学“组织社会、安顿人生”这一特点的是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民贵君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