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着力进行民主建设。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2005年)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四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过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确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3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2分)

            • 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3年全国第一次普选     第一届人大召开纪念邮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纪念邮票

              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 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5分)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3分)
              (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4分)

            • 3.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着力进行民主建设。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确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材料二   1967 年8 月5 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历史上的今天》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注意抓住时间)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当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3)材料三反映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用史实予以说明,并简述其影响。

            • 4.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主体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这两个事件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 5. (一)(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 。”很快,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要认真办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 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 。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 ,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 《摘编自雍正本的吏治整顿》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9分)

              (二)(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霍布斯将国家比喻为保障社会统治的实施和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人工机器。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学说,他把自然状态解说为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运用,势必使得自然状态成为一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的状态,这极其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霍布斯又提出,统治者(“元首”)不属于订契约的一方,因此其行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享有绝对权力,臣民对之则要绝对服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有任何反抗的表示。

                  ——摘编自霍布斯的《利维坦》的第二部分《论国家》

                材料二: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与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办法,是同其它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168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霍布斯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7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洛克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学说有何修正和发展。为防止人民不“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洛克又提出了哪些政治原则。(8分)

              (三)(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  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二 : “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7分)

              (四)(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唐]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 (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我认为: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贞观时代远不及大业年间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摘编自胡戟教授《隋炀帝新传》

              (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关于隋炀帝评价的不同观点。(6分)

              (2)以隋炀帝的评价为例,说明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9分)

            • 6. 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见图)

              材料二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三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材料四 上合组织的合作最先起源于安全事务,目前……全面加强教育、文化、卫生、救灾等领域合作,确保成员国民众多方受益。  ——《上合组织十周年:总结过去 继续向前》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的什么外交方针?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方针,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四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国际形势及其重大意义。(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 7. 外交是 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外政策。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分别是什么?(2分)

              (2)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2分)

              (3)20世纪50到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此概括出影响我国外交政策的因素。(4分)

              ⑷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简要概括新时期我国外交出现了哪些新特点?(2分)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表

              1955年8月

              中埃签订贸易协定,埃及从中国进口钢材,中国购买埃及棉花。次年,中埃正式建交。之后,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向埃及提供了2000万瑞士法郎的无偿援助。

              1955年9月

              中国售往缅甸的钢材、生丝、棉纱、玻璃、毛毯以及油漆、瓷砖、花布等物资到达仰光。

              1956年5月

              日本政府同意与中国互派民间贸易代表

              1956年6月

              中柬两国在北京签订了议定书,规定中国1956年至1957年间无偿给予柬埔寨价值800万英镑的援助。

              1956年6月

              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

              1957年7月

              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两国间首个贸易协定

              1958年7月

              在苏丹困难之际,中国以易货方式购进100万英镑的棉花,推动了1959年初两国建交。

              该表能够反映我国对外交往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两种主要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