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后,海关被帝国主义把持,自此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1915年,北洋政府确定本国度量衡与米制兼用,然而由于政局不稳等原因,新制实际上未能在全国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用制(与米制有最简单之比率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普遍通行于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今后,法定计量单位将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近代和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首先,它以日本1889年公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但对清廷不利的一些内容都被删除了,如《日本帝国宪法》中限制天皇权力的一些条款都不见了。其次,它把臣民权利和义务列在附录上,共9条,而君上大权却列在正文上,共14条。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挽救垂危的统治,资政院(带有国会性质的机构)仅用三天就起草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采用美国虚君共和制模式,皇帝权力大大缩小,国会与责任内阁权力大为增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也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国会议员由国民公选,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国会有权弹劾总理,总理也有权一次性解散国会。

              ——整理由王立民《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订的这两部法律文献的积极作用。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苏联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反攻已是必然,所以英美都要首先考虑到阻止苏联进一步在欧洲扩大自己的优势。英美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近1.4万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约有12.2万将士牺牲。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

              ——摘编自《硝烟诺曼底》

              (1)根据材料,指出美英开展诺曼底登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诺曼底战役的特征及其影响。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因素。

            • 2. (一)(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 。”很快,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要认真办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 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 。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 ,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 《摘编自雍正本的吏治整顿》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9分)

              (二)(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霍布斯将国家比喻为保障社会统治的实施和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人工机器。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学说,他把自然状态解说为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运用,势必使得自然状态成为一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的状态,这极其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霍布斯又提出,统治者(“元首”)不属于订契约的一方,因此其行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享有绝对权力,臣民对之则要绝对服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有任何反抗的表示。

                  ——摘编自霍布斯的《利维坦》的第二部分《论国家》

                材料二: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与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办法,是同其它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168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霍布斯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7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洛克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学说有何修正和发展。为防止人民不“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洛克又提出了哪些政治原则。(8分)

              (三)(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  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二 : “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7分)

              (四)(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唐]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 (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我认为: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贞观时代远不及大业年间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摘编自胡戟教授《隋炀帝新传》

              (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关于隋炀帝评价的不同观点。(6分)

              (2)以隋炀帝的评价为例,说明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9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 “万历以后,赋敛繁而民心涣散,闯贼以乌合之众唾于燕京,宗社不守……”

                                                                      ——康熙《过金陵论》

                   后世亦有无大失德而损覆其家国者,如明之崇祯年间是也。皆由臣子背公徇私,外言路者变易非?淆乱可否,曾无实心体国之人,故至此耳。             ——康熙《讲筵绪论》

              材料三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康熙帝在阐述什么问题?他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不得照抄材料)。(6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杰出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看法。(3分)

            • 4.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二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

              ——引自新华网

              材料三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康熙帝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并巩固朝在全国的统治。

              (3)康熙帝时,历史天空中折射着落日的余辉,但是几乎同一时期,华盛顿却以利剑划破了沉重和黑暗的黎明。请指出其后东西方历史发展走向的主要差异?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原因。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诊有“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关婷玉《中国古代“纪检监察体制”趣谈》

              材料二

                  魏征可称为臣僚中直谏者的一个榜样。古来帝王皆欲国柞长久,唐太宗当然也不例外。魏征认为要使王朝长治久安,关键在帝王身上。每遇太宗处事不当,就朝夕进谏,提醒他应该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善始慎终,使社稷永安,直到太宗觉悟,方才罢休。唐太宗不但接受了这些谏议,而且一再地褒奖魏征,而魏征的回答是:“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唐太宗的主动倡导和魏征的积极响应,促进了贞观时期谏风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又正是出现“女观之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徐明德《唐太宗与魏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魏征等谏臣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征成为“臣僚中直谏者的一个榜样”的原因。

            • 6.

              (15分)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安置内附的东突厥。……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的自然同化之策。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

              ――梁华《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看唐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圣祖(康熙)实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温彦博提出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安置东突厥的措施。(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大一统”理论作了怎样的发展?(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