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4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4分)

              (3)材料三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什么?(2分)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4分)

               

            • 2.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孟子·离娄上》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荀子·王制》

              材料二  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断没有袖手旁观,不管那船的好坏,任那舵工水手胡乱行驶的道理。  ──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材料三  民本思想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社会长达三千年,民本思想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忠君思想、官本位思想,已深深植入中国社会的骨髓之中,渗透到中国人民的血液里,只要有机遇,就会顽强地表现自己,影响、控制和规定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行为。 ──刘绪贻《再论把“民主”与“民本”区分开来》

              (1)材料一中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8分)

              (2)概括材料二中陈天华的主要观点。 上述观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民本思想。(8分)

               

            • 3.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2分)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4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4分)
              (3)材料三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什么?(2分)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4分)
            • 4.

              世界博览会(World’s Fair)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多达630

              万人。14000件展出品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无限想象力的科技成果……

              -----------摘自“互动百科”

              材料二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

              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摘自“人民网”

              材料三  上海提出申办2010年世博会后,中国政府就坚定地表示,中央政府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财政上的一切支持和包括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优惠……中国民众对申博90%的支持和上海市民93%的支持率,是其他四个申办国家和城市(韩国的丽水、墨西哥的克雷塔罗、波兰的弗洛兹瓦夫、俄罗斯的莫斯科)所无法相比的。五个申办城市虽然各有优势和特色,但从上海的综合条件及其发展前景来看,上海的胜出实属情理之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城市,是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她的城市规划和前景更具魅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未来十年经济仍将以7%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一个正在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

              ----------《港报分析上海在申报世博会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中国新闻网”2002年12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的优势。(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3分)

              (3)据材料三,归纳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原因。(6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户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请回答:

              (1)“小户”和“大户”各指什么?(4分)

              (2)大户和小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分)

              (3)这反映了什么地区,何种性质的经济关系?(3分)

              (4)这种生产关系后来的发展势头如何?(2分)导致它这样发展的原因是什么?(6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引流,马尼拉大帆船(指中国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连接起来,运送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

              -----------【法】而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因此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尼德兰(荷兰)或者18世纪的英国在世界经济中根本没有霸权可言。

              -----------【美】弗兰克《白银资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3分)

              (2)材料二中所述历史现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试从政策角度分析中国没有维持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4分)

              (3)结合材料一、二,如何理解材料三的观点?(4分)

               

            • 7.
              【题文】材料一 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材料二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摘自《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珠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6分)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3分)
            • 8.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长水草的沼泽),不可以为天下王。”
              ——引自《管子》
              材料二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搏兽者,杀之。”
              ——引自湖北云梦出土秦简《田律》
              材料三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道路),弛山泽之禁……
              ——引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四初,(东汉)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而浚仪令乐俊上言:“昔元光(光武帝年号)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地名)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引自《后汉书·王莽传》
              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有何具体规定?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造成黄河水患的原因是什么?
              (3)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 9.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注: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嬴(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列传第十四》
              回答:
              (1)简单概括材料一描述了江南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 10.
              【题文】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繁荣。试用这一观点阐述唐朝、北宋、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情况。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