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回答:

              (1)材料一中左图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2)材料一中右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三省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设置有何目的?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 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 3.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3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鼓风冶铁用),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8226;食货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两者之间有何关系?(6分)

              (2)依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6分)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4分)

               

            • 4.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

              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

              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

              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

              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

              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

              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唐

              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材料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

              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

              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

              绸之刑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

              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2分)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8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6分)

               

            • 5.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上迁入地生产的发展。因此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教材
              材料二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岳麓版教材
              材料三 明朝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仅江南苏、松、杭、嘉、湖5府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场镇就达30多个。这些地方“四方商贾辐辏”。
              ——岳麓版教材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隋朝有哪些重大工程建设?(4分)
              (3)用史实说明唐朝时期扬州为什么会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4分)
              (4)结合材料和你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简述出现新现象的有利因素。(5分)
            • 6.
              【题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第二届盛会今天(2005年7月28日)在成都落幕。(如图所示)一如首届(注:首届“9+2”论坛暨洽谈会于2004年6月1日至3日在香港、澳门、广州三地举行)的情形,第二届盛会依然充满了热情和对未来的期许,惟一不同的是,举办地由珠三角核心区的粤港澳换成了千里之外的四川。
              对于不太了解“9+2”的人来说,一个名称里有“珠三角”的盛会由四川这个距珠三角遥远的省份来举办,可能会有点不太习惯。其实,抛开紧密的经贸往来不谈,单从地理角度,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川从2200年前就与珠江流域联在了一起。产生联系的是修建于秦朝的运河——灵渠。  
              意味深长的是,一年多以前,广东党政代表团为泛珠合作到广西考察时,专门到灵渠参观。有观察者敏锐地注意到,站在“灵渠”刻石两边,两广领导人欣然牵手合影。这条短短30余公里的水道,使南中国成为一个联通的水运网络,成就了秦朝的统一大业。与灵渠打通长江、珠江两大水域不同的是,泛珠合作是“9+2”的决策者们打通行政壁垒、共建南中国的宏大社会实践,是开启两大流域市场一体化的伟大工程。
              ——摘自 2005年7月28日《南方周末》“南中国的历史性创举”
              (1)材料二中提到的“灵渠”位于何处?它的开通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广东和四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都曾充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2)请简要说明四川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排头兵”地位。
              (3)用近现代以来的事实说明,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具有哪些优势?
            • 7.
              【题文】2007年新年伊始,美国最大的时政类杂志之一—《时代》周刊最新一期(2007年1月22日出版)的封面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几个大字赫然在列,红色的长城背后,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正冉冉升起(如右图)。杂志内文更是以11个页码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这昭示着——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一一李斯《谋逐客书》
              材料二 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范睢“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再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然后打败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攻占齐国。
              ——“史记吧”网上资料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的“拿来主义”确实很值得后发展国家借鉴……明治维新后,手忙脚乱的新政权派出使团赴欧洲考察各国制度,以便为日本规划蓝图。代表团在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切仿效德国。
              ——钱乘旦《明治维新失误引出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到二战前德、日崛起的共同特点及其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6分)
              材料四  中国领导人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维护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她为国际社会带来的只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摘自2005年8月9日《半月谈》:《中国和平崛起有益世界》(郑必坚文)
              材料五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互相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                       
              ——摘自2003年12月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3)从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中各举一例重要史实来证明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