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朝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明朝、清朝时期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分别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2分)
              材料二、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4分),并简析其形成的经济原因。(2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在含义和职能方面有何不同。(4分)
              (2)依据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历史作用。(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 3.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利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4分)。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4分)。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2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6分)。中国和希腊古代政治制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 4.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5.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借鉴、汲取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有裨益。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6分)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监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孙中山全集》第1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孙中山为创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作了哪些努力?(6分)
              (4)综观以上材料,归纳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 6. 在古代,没有用“专制”或“专制XX”定义中国政制。用“专制”定义中国源于孟德斯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流行,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的“规范认识”,直至今天。这一“规范认识”源于
              A.“西方中心论”
              B.“西学中源说” 
              C.“中体西用说”
              D.“全球史观念”
            • 7.
              下图中方框所示地区有关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A.秦朝开辟直道,纳入统一政权版图B.元朝时归属云南行省管辖
              C.唐朝正式纳入中央政权D.清朝册封活佛以分而治之
            • 8.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明代政治制度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提出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观点
              找到明太祖颁布的几道圣旨作证据

              提出皇权有所限制的观点
              找到张居正的相关政治活动作证据

              查阅到明太祖封了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等九王的相关史料
              得出分封制在明朝仍然以一定形式存在的结论

              查阅到《大明律》的具体内容
              得出明代法律至上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 9.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有的答:“功成名就。”朱元璋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
              A.其他大臣的回答不科学    B.朱元璋用人标准混乱
              C.万钢强调对专制君权的服从  D.其他大臣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
            • 10.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     ]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