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C.“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D.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2.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时旁听了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 吵架,“无甚可观”;而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拿提在清国政府手中。 这表明李鸿章(  )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 3. 1901年10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
              A.契约立国
              B.以法治国
              C.君主立宪
              D.人民主权
            • 4. 梁启超说:“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故强国以议院为本,议院以学校为本。”这说明(  )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B.梁启超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
              C.梁启超认为中国不适合开议院
              D.中国民众普遍接受了君主立宪
            • 5. 康有为说:“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伴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二更时分)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此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B.论证变法的权威性
              C.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D.增强国民民主意识
            • 6.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最可能的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 7. 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材料二   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申明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支持君主立宪运动的政治态度。他认为依中国的国情只宜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能实行种族革命,担心“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而得以专制”,国民必然要起来反抗,这样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就会循环而起,永无休止。
              --范福潮《梁启超与清末预备立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结合民国初期的国内政治状况评析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观点。
            • 10. 材料  辛亥革命使共和国从此深入人心,此话不错亦非虚,但这次革命也仅仅是开启了共和之门,迈出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就以孙中山自己为例,他对五权宪法的创建寄予很高期望,曾经明确揭示:“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但是,对于这个理念懂之者不多,应之者甚少,连孙中山自己也还缺乏相关的架构设计。直到1920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并就任非常大总统之后,孙中山才逐步把五权宪法从抽象理念形成完整的国家体制框架。概括起来,无非是:以“权能分离”作为理论基础;“五权分立”具体化,成为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政府的架构;进一步确定县一级实行选举、复决、罢官、创制等直接民权,每县选代表一人,组成国民大会代表全国人民行使政权,并授权中央政府行使治权。他认为,如此既可防止议会专制,又可杜绝政府腐败;既可实现直接民权,又可实现“万能政府”,堪称民权主义的完美境界。
              --章开沅《辛亥百年反思:百年锐于千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所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形成的特点及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