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革命思想传播进步一深人心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
            • 2. 维新变法时期的粱启超曾说:“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B.梁启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末
              C.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观点基本一致
              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根本目的相同
            • 3.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了斗争精神
              C.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D.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 4. 材料   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国内立宪派与革命党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1906年是论战最为激烈的一年,立宪派代表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申明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支持君主立宪运动的政治态度。他认为依中国的国情只宜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不能实行种族革命,“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必致亡国”,他担心“革命决非能得共和反而得以专制”。但他也认为中国可以渐行政治革命,但不能同时又搞社会革命,如果以土地国有作为平均地权的手段,势必危及民主政体的基础。梁启超指出如果违反以上两原则,则必会发生流血革命,会招来瓜分亡国的惨祸。即使不至亡国,也将产生内乱,群雄并起。即使以革命手段推翻了帝制,并不能保证就能自动建立起一个民主政府。而且也不能保证新建立的政府不会变成新的专制政府,国民必然要起来反抗,这样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就会循环而起,永无休止。
              --范福潮《梁启超与清末预备立宪》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关于革命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民国初期的社会实际评价梁启超的思想。
            • 5. 在他的书中他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他是

              [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邹容
              D、陈独秀
            • 6.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     ]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7.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用另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

              A.天赋人权            
              B.君民共主        
              C.主权在民         
              D.民贵君轻
            • 8. 孙中山与康、梁民主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①要建立的具体政治体制不同 ②关于“民权”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③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不同 ④思想来源不同
              [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 9. 某人在一篇文章中声称“革命必先反满反清,其清廷已蜕变为‘洋人之走狗’,焉可保狗护狗而不打狗乎?”,这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是 
              [     ]

              A.谭嗣同  
              B.严复
              C.邹容  
              D.章太炎
            • 10.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转移。”“外国作品”外国作品对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影响在于
              [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形成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
              D、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