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间手工业在官营手工业的压制下,生存空间狭窄。他们为了生活和避免无谓的竞争,彼此之间总是对技术秘密实行封锁,甚至为保守一技之长,传子或传媳而不传女,或有女不嫁……再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不仅使数十年、数百年积累的社会财富毁于一旦,而且使手工业生产的主体--家族不断更换,难以长期和连续发展。还有我国的多子继承制度所造成的折产不断,致使生产资本的积累和生成规模的扩大极为缓慢。--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述阻碍古代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化模式与西方相去甚远。日渐完善的口岸城市体系及农业过剩人口涌进城市,形成了中国畸变多态的城市化特征。里弄胡同茅草破屋是多数市民的栖息之地,农民离村与相关的都市膨胀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相关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材料四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5)根据材料五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材料六  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6)从材料六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
            • 2. “58年运动脱轨后最后明确下来的东西,就是“队--大队--公社”的三级所有体系……直至80年代,它在亿万农民中完好的发挥着作用。”率先取消“队-大队-公社”的三级所有体系的是在(  )
              A.安徽凤阳
              B.四川广汉
              C.广东深圳
              D.辽宁大连
            • 3. 邓小平曾指出,“农业稳了,工业也就稳了;农业不稳,工业就提心吊胆。”以下历史事件最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大跃进
              B.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扩大企业自主权
            • 4. 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发展方向的表述,准确的是(  )
              A.集体化、合作化、集约化
              B.公有化、社会化、现代化
              C.私有化、专业化、市场化
              D.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 5. 20世纪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

              A、人民公社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6.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三大改造期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了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D、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 7. 下列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④“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