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康熙元年,下了一道严令:各省荒地“限自康熙二年始,五年垦完。六年秋,请旨遣官严查。各省垦过地亩,如荒芜尚多,督抚以下分别议处”。这以后,康熙帝又规定了具体条例,把垦荒和人口增加与否,作为考核各级官员升降奖罚的基本依据。康熙帝说得好:“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谟,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康熙八年,他亲政之始,便下达禁止圈地的命令:“朕缵承丕业、乂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比年以来,复将民间房地圈给旗下,以致民生失业,深为可悯。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这场公开掠夺民地的暴行,延续多年以后,终于被永久禁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执政初期推行的农业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执政初期农业政策的作用。
            • 2.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 3. 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 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今莫洛等……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 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 4.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国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5.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
              材料二  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己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圈不亏损,是以联愈不以生事为贵。
                                                                                                                    --《圣祖圣训》卷六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 “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夜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县否客观合理?谈谈理由。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说在乾清宫皇帝御座边的柱子上,贴着一张条幅,上面用大字写着三件事。第一件事是三藩,第二件事是治河,第三件事是漕运。在当时这是摆在玄烨面前,最为紧迫的三件大事。应该说也是那个时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最重要的三件大事。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帝亲赴曲阜祭拜孔子。在孔子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又听孔子后裔讲解儒家经典。最后,康熙为孔庙题词:“万世师表”,至今悬挂于孔庙大成殿中。
                     经过长城各要塞时,康熙皇帝作出了永远不再修筑长城的决定。他认为,立国之本,在德不在险。……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不必担心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侵袭的梦想,第一次成了现实。
              --以上材料摘录、整理自李亚平《前清秘史-在历史的拐角处》一书(1)玄烨为什么视“三藩”为最紧迫的大事?康熙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为消除北方边患,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康熙帝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