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05年至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筑了(  )
              A.唐胥铁路
              B.京张铁路
              C.杭江铁路
              D.同蒲铁路
            • 2. 下边材料为广东顺德档案馆所存一首描写留美幼童的新诗。其中“铁路工程师”的主要成就是(  )
              A.担任全国铁路督办
              B.修筑淞沪铁路
              C.铺设唐胥铁路
              D.设计和修建京张铁路
            • 3.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说:“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他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最大贡献是设计和修建了(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粤汉铁路
              D.京张铁路
            • 4.

              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A.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5.

              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 6.

              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
              D.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
            • 7.

              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 8.

              下列铁路成为中国铁路里程碑的是( )

              A.唐山开平—胥各庄铁路
              B.紫光阁铁路
              C.同蒲铁路
              D.京张铁路
            • 9.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10.

              1905年至1936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宁铁路、沪杭甬铁路以不到中国铁路总里程5%的路线长度,输送了占同时期全国铁路27.8%的流动人口,居全国之首。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

              A.铁路运输扩大了人口流动规模
              B.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日趋分离
              D.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