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古人称赞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离不开某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它是
              A.郑国渠B.芍陂C.都江堰D.灵渠
            • 2.
              关于下列两张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推广
              B.从耦犁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并为后世沿用
              C.铁犁牛耕是唐朝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耕犁不断完善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民的技术创新
            • 3.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再现
              C.统治者重视农业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 4.
              安徽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下表据《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统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
              先秦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元
              明清
              人才数
              3
              55
              34(隋3,唐19,五代12)
              186
              536
              A.隋唐五代人才少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说明经济重心未开始南移
              B.五代时期人才数量多于隋朝反映了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
              C.明清时期人才数量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仍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D.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 5.
              中国古代南宋时民间有谚语:“苏湖(太湖地区)熟,天下足。”到明清时则有了“湖广(湖南湖北)熟,天下足”一说。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判断合理的是
              A.两宋到明清,苏湖地区粮食输出量逐渐减少
              B.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经济水平超越苏湖地区
              C.明清时期,湖广地区广泛运用风力水车
              D.海禁政策对苏湖地区粮食生产打击重大
            • 6.
              史学家认为,公元前 645年晋国“作爰田”是一次重大变革,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实质是                         (   )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各个阶层的地位
            • 7.
              “铁农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首先使得开垦荒地变得容易起来,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其次,使得农业生产从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其三,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成为可能,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列观点与材料相印证的是
              A.两周之际至春秋战国时期可称为铁器的初始期
              B.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C.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是我国铁器的大发展时期
              D.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
            • 8.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引自电影《天仙配》中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是有(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模式?(1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1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2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分)
            • 9.
              (20分)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 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郡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⑴“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2分)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2分)
              ⑵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2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⑶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3分)
              ⑷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2分)
            • 10.
              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开始实施均田制B.免除百姓的徭役
              C.建立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D.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