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葡萄牙诗人罗佩·德·维加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
              材料三 “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但是……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如此富足的原因及对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
            • 2.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一新的生产力以下列各项中哪些为代表:
              ①栽培谷物  ②驯养牲畜  ③犁耕技术   ④铁制农具   ⑤水利灌溉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
            • 3.
              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B.国家分裂的影响
              C.社会人口的增加D.铁器牛耕的出现
            • 4.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墓葬壁画。据此可知当时
              A.嘉峪关地区出现农耕经济B.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
              C.曲辕犁在北方大规模推广D.已被迫废弃均田制度
            • 5.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观察图,它们风格不同,但是都形象地反映了        (   )
              A.领先世界的手工业技术B.和谐融洽的古代社会
              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6.
              (30分)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变革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对于绝大多数生产者来说,换取白银的主要目的是缴纳赋税和贡赋,而非资本的增长。许多人日常生活基本上与市场没有联系,白银之类的贵金属在这里基本上成为一种权力、礼仪象征物,恢复其物质的特性,丧失其货币的功能。
              (据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等整理)
              (1)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导致“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2分)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为什么输入中国的白银基本丧失了货币功能?(4分)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日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日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
              (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经济思想。(6分)并据此评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任评一项)。(6分)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指出1984年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的新现象。(8分)美国学者科斯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北京主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和地方及民间力量推动的由下而上的改革”合力推进的,从1978~1984年这一时段中任举一例佐证该观点。(4分)
            • 7.
              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10分)
            • 8.
              2008年,中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原本是
              A.纪念庆贺节日B.岁时农事节日C.宗教祭祀节日D.西方传统节日
            • 9.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四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2生产工具与图1相比有何优点?图 2生产工具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领域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影响?此新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10分)
              (3)依据材料三、四对近代上海的描述,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10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人类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 10.
              该图是1999年我国发行的汉代《牛耕图》邮票,它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了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更利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播种技术基本定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