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右图是1995年发行的电话磁卡,卡上画面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天仙配》的故事发展脉络设计的。“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可谓家喻户晓。

              材料二 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引自《苏州风俗考》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一图片信息,“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二,判断在当时苏州的纺织业中,出现了一种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2分)从材料二中找出你判断的文字依据。(2分)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一战期间创造“空前”丰厚利润的时代背景。(6分)
            • 2.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 —5 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享利农书》记载为 3 倍;从而《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 倍,麦类则为44—200 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②农业科学技术领先 ③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④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 ②④
            • 3.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1)商品经济的发展 (2)土地兼并的出现 (3)实物地租的兴起 (4)农民身份的提高
              A.(1)(2) B.(2)(3)C.(1)(4)D.(3)(4)
            • 4.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武帝时代起,史籍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四年(前131年)“夏四月,陨霜杀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例如,天凤三年(16年) 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下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三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请回答:
              (1)联系材料一,从小农经济特点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哪些影响。(8分)
              (3)联系材料三,“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后“种茶之区,市疲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 5.
              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以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科举制改革B.政治中心南移C.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经济重心南移
            • 6.
              “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
              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
              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D.土地买卖税成了政府最大收入
            • 7.
              (24分)历史图表包含了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表一 中国和欧洲人口对比统计图

              图表二  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图表三 新航路

              图表四 中国和欧洲的生产总值(GDP)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单位:%)
              年份
              中国
              欧洲
              1820
              32.4
              26.6
              1890
              13.2
              40.3
              (1)据图表一,指出中、欧人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并结合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方面的变化,说明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4分)
              (2)比较图表二、三,提取两项有关新旧航路历史变迁的信息,(4分)新旧航路的变迁说明了什么?(2分)
              (3)据图表四,分析中、欧GDP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的原因。(6分)
              (4)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概括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分)
            • 8.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    实
              结   论
              A
              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里,保留有白菜种子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B
              伏尔泰倡导的开明君主制
              为1787年宪法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C
              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发达,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D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始启动
            • 9.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30亩
              90石
              90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湖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 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2分)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2分)]
              材料三: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2分)
              材料四: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五: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4)依据材料四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2分)结合材料五,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2分)
              材料六: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5)结合材料六,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2分)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2分)
              材料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6)依据材料七,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2分)
              材料八: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7)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材料八的观点。 (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