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
              B.社会矛盾尖锐
              C.倭寇为患
              D.土地兼并严重
            • 2. 清代广州的“公行”是(  )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 3.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凤凰网  

              材料二、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凤凰网  

              材料三、近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的“搭台布阵”备受国际舆论关注。面对着中国的日益崛起,显而易见这是美国对中国实行的围堵战略。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却选择了陆地”是指什么?这对以后的中国发展带来那些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中国终于决定要走向世界,获得重大发展与成功。试举例中国相关重大史实说明它。中国的走向世界与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走向世界有何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材料一二和中国的历史,你认为中国应采取怎样应对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向清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乾隆时期开始设立广州十三行
              ③广州在清代一直对外开放      ④十三行成为清政府海关收入的主要来源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1842年对西方开放之前的八十五年中,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开放口岸……中国人的对外贸易态度衍生自封贡心态。中国人设想,富足的中华上国无需外来货物,仁慈的皇帝允许通商乃是一种对洋人赐恩的标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因此,通商是一种特权,中国可以因洋人的任何过失取消这种特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八四年)

              材料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摘自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朝皇帝视允许通商为对“洋人赐恩的标志”的的本质问题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主张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理由。就在这一年,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内容,分析中央表示对经济特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哪些因素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故明人圻圻谓“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领之,许带他的,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其许市非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特以此为怀柔远人之政策。许市乃为对外之一种恩惠。……永乐元年十月,西洋琐里国遣使来贡,附戴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征税,命勿征。     
              材料二    《明史》卷三二二《外国传?日本传》云“而倭人贪利,贡物外所携私物增十倍,例当给直。札官言:……今若仍旧制,当给钱二十一万七千,银价如之。宜大减其直,给银三万四千七百有奇。从之。使臣不悦,请如旧制。”……此种朝贡贸易制度,在财政收入上,不惟无利,且属一种负累;因此入贡必限定期。……宋元时曾禁止人们私往海外贸易,然其目的在于防止漏舶,为其有碍于政府之权利也。明则根本禁止人民私往海外市易,其动因在于防止海寇,亦即始于洪武时。 
              ——《宋元明清经济》

              材料三    16、17世纪,欧洲各国商业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参加了商业革命和贸易战争。所谓商业革命,就是指从16世 纪起,欧洲各国商业突然扩大,世界市场崛起的一种现象。……16、17世纪,英国拥有武装的商人,都参与了海盗掠夺活动,故英国被称为“海盗之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参与了海盗罪恶活动。英国政府对人事海盗掠夺的商人竟给予荣誉,授予爵士头衔,封官加赏,受英王接见。……英国对进口同类商品征收高额进口税。……17世纪中叶,英国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发展航海业,颁布了《航海条例》。它规定进出口英国的商品,一律由英国船只运送,……西方国家为了垄断贸易,在国外和殖民地建立了特许商业公司,从事垄断贸易,不等价交换,贩卖奴隶,进行殖民掠夺等活动。
              材料四    ……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中叶,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农民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也不断尖锐化,于是1642——1648年在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推行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6、17世纪的海外贸易与中国明朝的海外贸易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不同的外贸政策对两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钧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互动百科·瓷器》

              材料二 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
              ——《中国陶瓷史话》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人民瓷厂的青花梧桐餐具一口气连夺三块国际金牌,艺术瓷厂的“福寿牌”粉彩瓷远销120多个国家,光明瓷厂的青花玲珑获莱比锡国际金奖,“彩虹釉”获第39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发明奖……民营瓷厂如雨后春笋,所有产品千姿百态,五彩纷呈,古老的瓷都到处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新景象。
              ——《话说景德镇》

              材料四 2010年11月11日,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被中国富商以超过5亿人民币天价拍得。有英国记者感叹称,天价购文物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金融时报》记者史提夫文森撰文,“回顾上世纪中国,你就能明白为何中国人如此热衷于重建他们的历史。收回这些文物,有助于他们重寻身份和文化。”
              ——摘自《中文百科在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学者把瓷器定义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其中“各种社会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有助于他们重寻身份和文化”指的是什么?你如何认识“瓷器爱国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中国的近代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起步,曲折前进,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进行以“国家政治特点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际贸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令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明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失去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