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董谓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     ]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 2. 按照历史学家安古斯·麦迪森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仅从23.3%提高到26.6%,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却没有实现工业化。导致当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①中国落后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西方列强入侵阻碍中国工业化发展④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3. 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中国古代

              [     ]


              A.小农经济的封闭保守性
              B.小农经济受天灾的危害
              C.小农经济对自然的依赖
              D.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 4.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树嫁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织紝”,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的长期推行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痰,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得)。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材料三 在长沙县北山镇,刚挂牌成立的圣毅园农庄,租下1万亩稻田,连租17年。4个村的农民把土地经营权交给农庄,农庄按每亩一年325公斤稻谷的标准支付租金给农民。粮价涨,租金也涨,确保口粮不愁。有的农民还可以到农庄打工,获得一份工资收入。目前,出租土地的农民已从圣毅园领到头年650万元的租金。
              ——《潇湘晨报》2009年4月5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当前党和政府对农业的什么政策?你对该政策的实施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     ]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 7.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 8.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奖励耕织图》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下面两幅图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设计家Thomas(1804——1872)的画册《All of China Illustrated》(1843——1847,伦敦)。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

              (1)材料一表明中国在当时实行怎样的农业文明?这一农业文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有什么地位?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所说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明清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两幅画透露出当时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特征?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怎样的风土人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