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 2. 《新全球通史》“在此后的许多个世纪里,人们学习儒家经典并借此在政府里谋求官职,同时在业余时间里,反思人的本质--即在白天信仰儒家思想,在晚上实践道家思想”。在作者看来(  )
              A.儒家与道家思想对立面相互排斥
              B.道家思想成为儒家积极入世心态的一种补充
              C.道家主张人与应该自然和谐相处
              D.儒家思想邦助人们解决当时政治和社会难题
            • 3.

              (22分)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仲·任法》

              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4分)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10分)

               

            • 4.

              33.(13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的确.有些学者认为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以来,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剧烈及根本的社会和思想变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是指什么?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2)1895——1911年期间,中国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哪些变革?发生变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5分)

               

              (3)民国初年发生的这次思想变革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3分)

               

            • 5.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 有知 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五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麦迪逊

              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的人性观是怎样的?(1分)他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4分)

               (4)据材料五分析,麦迪逊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对政府怎样进行“内在的限制”?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麦迪逊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4分)

               

               

            • 6.

              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

                A、无为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 7.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8.
              【题文】“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这是源自希腊先哲对人生的体味。依据材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忧心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人”的危机。在他去世10年之后,苏格拉底诞生。
              (1)以苏格拉底的思想为例,简述面对“人”的危机,东西方两位哲人的主张中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康德的自由概念是纯然内省的①,是以自由作为道德的最高根据②,康德的“自我立法作为自由③”这个思想直接来自卢梭。对卢梭来说,既然人生而自由④,符合人性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人自己统治自己,使每个人服从自己参与共同制定的法律,这就是“公意”;服从公意、服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自由⑤。从卢梭到康德是把自由是服从集体自我立法的公意⑥改成自由是来自个人自我立法的自律⑦的过程。
              摘引自张盾《“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
              (2)理解材料中的划线句子,其中涉及到卢梭对自由的论述的是              
              (写出序号,要求完整准确。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启蒙思想的进步性。(8分)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有损于此目的,人民就有权予以变更或废除,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用以组织其权利的方式,必须使人民认为只有如此才最能臻于安全和幸福”。
              (3)为了建立和巩固人们共同的政府,18世纪的北美人民做出了怎样的努力?(8分)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当时各国都在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关注相互间攻伐的胜负,孟子仍一味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不合时宜而郁郁不得志。孟子的游说几乎得不到任何人的响应,梁惠王……嫌他太迂腐;齐宣王……甚至勃然变色,顾左右而言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建元六年,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他(董仲舒)的所谓大一统,就是压抑诸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摭取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建议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封建统治。他也吸取了法家尊君抑臣的思想,主张用刑法加强统治。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指出儒学在战国时代的遭遇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了哪些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分)

              (3)从以上两则材料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 10.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景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