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2分)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4分)

               

            • 2.

              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西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变革”,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之美”。能够反映出以上文化审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 “百家争鸣”、民主政治、理学盛行
              B.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
              C.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3.

              (32分)建立宪政、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4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4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6分)

              材料四: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8分)

              材料五: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6分)

               

            • 4.

              (22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据岳麓版课标教材《历史》必修Ⅲ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分)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

              ——据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3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6分)

              材料三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走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逢径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枢。成陵西迁,阅时数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英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曼,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

              ——据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3)结合时代特征,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9分)

               

            • 5.

              (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稷下学宫图(诸子论道)                  雅典学园(智慧之光)             

              材料二 《牡丹亭》塑造一个女性形象—杜丽娘,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材料三 《哈姆雷特》塑造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其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优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幅画所描述的景象有何共同之处?产生这种社会氛围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讨论的主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8分)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两部剧作所处时代的共同经济特征。两部戏剧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什么样的共同精神? (6分)

              (4)根据材料二、三,两部戏剧中所反映的这种精神,对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8分)

               

            • 6.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  国

              西  方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

              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

              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

              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

              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

              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

              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

              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

              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

              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甚至认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

              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突出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概述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内涵分别是什么?(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6分)

               

            • 7.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③强调仁政,反对暴政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 8.

              南宋大儒朱熹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与诗中强调要在生活中探得规律、明白事理的观点相一致的古代思想家有

              ①荀子      ②老子       ③董仲舒      ④王夫之

              A.①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
            • 9.

              以下两幅图分别是明朝人绘制的孔子讲学图与拉斐尔于1509——1510年绘制的亚里士多德讲学图。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孔子强调“礼”,亚里斯多德主张和谐
              B.孔子强调专制,亚里斯多德主张民主
              C.明代注重等级礼仪,文艺复兴看重自由平等
              D.孔子讲学强调灌输,亚里斯多德主张双向交流
            • 10.

              (26分)对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摘自中国林业网  《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   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三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论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10分)

              (3)概括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二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