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到18世纪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大加赞扬的主要是法德的一些思想家,而英国思想家却多持批评态度,即使在法国的思想界也不统一。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
              A.其国家与中国关系不同
              B.其国家与中国远近不同
              C.作者的视角与生活环境不同
              D.作者对中国文化熟悉程度不同
            • 2. 元代士人杨维桢认为,元朝是华夏正统,而辽和金不是。他的理由是,儒家的传承,在朱熹之后一度中断,直到元代大儒许衡才再度延续儒家的 “道统”。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启后的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对杨维桢的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
              B.杨维桢认为“正统”与否取决于文化而不是血统
              C.杨维桢的看法接近于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
              D.杨维桢的看法是儒家“夷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 3. 20世纪初,西学的进一步传播,给沉闷的中国思想界带来清新的空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但西学宣传者也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反对……甚至部分知识分子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反对“醉心西化”。这一现象表明(  )
              A.反对之人在思想上较为保守
              B.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仍占主流地位
              C.西学不能有效推动社会进步
              D.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仍存在不小阻力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 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 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 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 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 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 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 6.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  )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 7. 有学者评价先秦儒家的最大贡献是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下列属于儒家留下的文化价值是(  )
              A.真实、自由、宽容
              B.公开、公平、公正
              C.平等、互利、博爱
              D.仁爱、正义、坚强
            • 8.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的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 9.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认真读过他(孔子)的全部著作,并做了摘要;我在这些书里只找到最纯洁的道德,而没有丝毫江湖骗子的货色。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材料三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材料一、材料二对孔子的认识有何不同?其各自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如何?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对孔子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 10.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韩非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甲午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予根本是个改革家,孔予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序》
              (1)概述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如何评价黄宗羲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比较康有为、胡适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据此谈谈当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