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公初筮仕入馆职,即身任天下,讲求治道,博极群书,要诸体用。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天人指趣。
              --张溥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写序言
              材料二  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即对农事极为关心。他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设。步入仕途之后,又利用在家守制、赋闲等各种时间,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因此,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徐光启上海徐家汇雕像、《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1612)等等。其中,《农政全书》又堪称代表。
              --改编自百度文库
              (1)据材料一,指出徐光启思想认识上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归纳徐光启“经世致用”活动的主要表现,并说明促使徐光启取得农学成就的主要因素。
            • 3.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史实推论
              A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千八百里西南夷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B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
              C《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D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
              A.A
              B.B
              C.C
              D.D
            • 4.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 5. 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中外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②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③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6.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 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 7. 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 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
              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 8. 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
                1266拄郭守敬被忽必烈重臣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1277拄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1279链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今天中国的黄岩岛
                1281焦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1582焦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结论,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
              A.重视实践和实用
              B.成就领先于西方
              C.具有近代科技特征
              D.成果得到有效推广
            • 9.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401年~
              1000年
              1001年~
              1500年
              1501年~
              1840年
              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70%58%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
              1961年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籼型杂交水稻育成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材料五: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材料二中论及的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遭到了甲同学的反驳,请为他提供反驳词。
              (2)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四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
            • 10.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根据下列表格回答关于幸福观的问题。
              中         国西       方
              古代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代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不少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和自身的自由平等当做终身幸福的奋斗目标。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
              当代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房子小小的、钱少少的、人好好的”就是一位普通老大娘对幸福的体会。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把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西方幸福观的共同之处?
              (2)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幸福观有何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西方幸福观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近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比较当代中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异同点。
                      材料三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表
              时  间公元前6-
              公元前1世纪
              公元1-400年401-1000年1001-1500年
              在世界科技中所占比例50%62%71%58%
              --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4)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什么特点?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