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

              [     ]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做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图一 五经书影

              图二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图一中的“五经”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贤者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


              A.墨子、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 4. 汉朝的治国思想经历了从“无为而治”到“积极有为” 的变化过程。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原因在于当时的西汉社会
              ①国力日盛②诸侯国势力膨胀③土地兼并剧烈④匈奴为患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 5.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图片


            材料五:“打倒孔家店”。“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

            ——陈独秀


            材料六: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四、五分别是哪个派别的观点?根据材料四、五说明他们是怎样对待儒家文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四到材料五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六,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


            A.“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B.“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C.“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D.“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 7.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 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3: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
                                                                                                                                                                             
            (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1、2和材料3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王充《论衡·谴告篇》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王充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两种观点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

            A、君权神授
            B、礼主刑辅
            C、天人感应
            D、兼相爱、交相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