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

               

            • 2.

              (12分)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

              材料二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三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指出李贽被视为“异端”的原因及他临终表现。(3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还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理性启蒙。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3分)

               

            • 3.

              (12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末)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主张,并指出其主张的不同结局。(4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朱熹与李贽的主张,李贽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 4.

              下列观点分别出自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思想家。四个选项中的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黄宗羲、荀子、董仲舒、孟子
              B.董仲舒、荀子、黄宗羲、孟子
              C.孟子、董仲舒、荀子、黄宗羲
              D.董仲舒、孟子、荀子、黄宗羲
            • 5.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提出“工商皆本”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 6.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

              A.君主批判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 7.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进行教学的场所)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

              ——  李贽《焚书》

              材料四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 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人物B和人物C分别是谁?(3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或措施?(2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4)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一切“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2分)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 8.

              (15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

              ——易中天《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

              材料二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三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孔子的“救世之策”。(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观点。(2分)李贽的思想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试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予以说明。(6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梁启超的观点,并列举史实加以支持。(4分)

               

            • 9.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表明其主张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10.

              (28分)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二: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康有为(19世纪末)

              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1905年)

              (1)列举黄宗羲体现“新见”的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黄宗羲出现“新见”思想的经济、阶级因素。(4分)

              (2)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方法来评价黄宗羲的思想?并用该方法简要评价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6分)

              (3)概括材料二中康有为和孙中山关于近代以来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观点的相同之处。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结合中外政治文明的史实加以论证。(8分)

              (4)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孙中山的观点在理论依据、救国方式上有何不同。并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10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