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北宋时期,四川有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宋仁宗批复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给他个小官.”作为个案,它可以佐证当时(  )
              A.地方割据的隐患严重
              B.儒家信仰得以重建
              C.君主集权程度逊于前代
              D.政治风气较为开明
            • 2. 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  )
              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
              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
              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
              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3. 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它折射了(  )
              A.重文修武消弭边患的决心
              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C.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
            • 4. 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可知(  )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
              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 5.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意味着(  )
              A.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6. 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材料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朝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宋代书院呈现出了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材料四  16世纪以前,德国教育相当落后,学校大都掌握在天主教会手中。17世纪初,各封建公国把初等教育由教会控制变为国家管理,并开始颁布自己的强迫义务教育。……从18世纪初开始,德国出现了适应工商业资产阶级活动需要的实科中学,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最早的一所是1708年新教的虔敬派牧师C.泽姆勒创办的“数学和机械实科学校”。……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增加了人文学科(历史、哲学、法律等),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改变了以神学宗教为主要学科的状况。
              --刘新科《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概述》
              (4)依据材料四概括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7.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 8. 人类文明的演进离不开继承与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1)据材料一说明“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  在现代民主形成时期,古代民主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法国革命者热情讴歌雅典,力图以古代民主的原则和精神来重建现代民主;而美国的建国者则对古代民主的原则和制度深怀疑惧,极力建设一种使民众远离政治决策过程的新型“人民政府”。最后的结果无疑很有戏剧性:崇奉古代民主的法国革命者,并未能成功地建立现代民主;而怀疑和排斥雅典的美国建国精英,反而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2)据材料三比较法国革命者与美国建国精英在追求现代民主上的不同点。
              结合材料二,分析美国建国精英“对古代民主的原则和制度深怀疑惧”的成因。
              材料四 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3)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关于“国家、民族、历史”的观点,并结合英国“光荣革命”的史实予以简要论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