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图是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其中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进行航海探险所到达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2.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经济贸易活动已经取代殖民战争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D.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3.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当时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业革命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 4.

              “当明朝(1368——1636)闭关锁国,太平洋西岸一片寂寞的时候,从地中海沿岸孕育起来的世界商业大革命,正向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移动。世界由孤立趋向整体。”材料中“商业大革命”的移动开始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5.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
              B.世界市场初步建立
              C.地圆学说正确
              D.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 6.

              新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体现在(  )

              A.资产阶级人数增加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阶级衰落
            • 7.

              “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地理大发现
              B.清朝闭关锁国
              C.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
              D.中国改革开放
            • 8.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是最伟大的人,把世界踩在脚下!我财大气粗,拥有无限的权势;我是权杖、王冠和王位,能使大地和海洋颤抖!我的威名远扬,家喻户晓;归根结底,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

              ——葡萄牙诗人罗佩·德·维加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守土自安,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

              ——余秋雨:《中华文明的过去和今天》

              材料三  “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尖锐挑战的历史……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抵挡不了年轻的西方文明的进攻,打了大败仗,发生了大崩溃。但是……中国文化只能在既批判地继承自己又批判地学习外国的过程中新生。”

              ——罗荣渠:《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入中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葡萄牙如此富足的原因及对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6分)

               

            • 9.

              (30分)

              材料一:我国市镇商业化的趋势始于宋代。但是,这一变化的趋势极为缓慢,直到16世纪前仍处于萌芽的状态。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市镇迅速勃起。据《吴江县志》记载,该县弘治以前只有三市四镇,万历时增殖十市七镇。这一趋势并不限于吴江一县……万历时的市镇,人口达五万以上者四个,三万五千者一个,一二万者七个,万人以下者比比皆是……江南的湖丝、丝织品、布匹等通过走私贸易大量出口。湖丝输入西欧始于嘉靖时,至明末,葡萄牙人每年运往印度果阿与可陈殖民地的中国丝已达43万余磅。此后,荷兰、美国也大量输入湖丝。湖丝输入日本数量更多……江南市镇纯粹商业型的不多,更多更有意义的是兼有专业型的市镇,例如嘉湖地区的丝织业市镇与太仓、松江地区的棉织业市镇……随着濮院镇的兴起,其附近农民也“多业机杼,间有田业者,田季皆雇西头人为之”。商品生产向农村的扩散,使呈极块状的封建经济结构出现了小小的松动,从而启动了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化。

              ——选自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基本特征。(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明清时期“启动了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化”的具体表现。(8分)

              材料二:纵观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即公元14-18世纪明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经济制度,已出现带动整个国家向市场机制转换的倾向。在几乎封闭的专制统治下,其法律制度与经济的系统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势基本不同……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中隆隆炮声才能把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由此开始缓慢的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选自郝均、周边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法律制度与经济的系统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势基本不同”。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梦的产生与世界历史是紧密联系着的。所以,没有近代西方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就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就没有天朝梦想的破灭,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提出。”结合史实论证该观点。(14分)

               

            • 10.

              结合所学分析下图,造成东西方海外贸易结果很大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性质
              B.政治体制
              C.思想观念
              D.经济结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