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图证史”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①签订《马关条约》

              ②签订《北京条约》


              ③签订《南京条约》

              ④签订《辛丑条约》

              (1)请将上述图像排序,并据图片提示概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而言,19世纪70年代前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4幅图像作为“可视的历史”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庚子赔款”总额为白银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年息为四厘(4%),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约九亿八千万两。四亿五千万两的数目是以当时中国人口估算值(4.5亿)为基础,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摘自维基百科全书

              材料2:“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摘自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备忘录

              材料3:1909年清政府驻美国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向美国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经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款项,从1909年1月起退还中国,改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教育费用,建立“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之肇始)。
              ——摘自维基百科全书

              材料4:庚款留学中的留学生约百分之三十回到清 华执教,……庚款留学生们最先提倡白话文,最先采用汉字横排法和西式标点符号;是庚款留学生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组织,出版了第一本科学杂志,创办了第一家科研所……
              ——摘自《百年留学》

              (1)据材料1,判断“庚子赔款”出自于近代中国的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2、3,分析美国政府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庚子赔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
                                                                                                                                                                              
            • 3.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南京条约》签字


              《马关条约》签字


              《辛丑条约》签字

              (1)说明上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3)下图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的照片,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开怀大笑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国家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到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古代中西方形成了哪些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00年到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为亚洲“病夫”,中国和土耳其独立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材料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进行以“国家政治特点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际贸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令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千年变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1)近代中华民族“遭遇的极大困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19世纪中华民族两次反思的实践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稻米生产及供应日本情况


              台湾历年进出口贸易情况

              ——据周宪义:《台湾经济史》

              材料二 台湾对日本的输出品绝大部分是农产品与原材料,其中米、糖两项合占77%,其余为香蕉、凤梨、茶叶、樟脑、煤炭等。输入台湾的日本产品中,绝大部分是纺织品、机械、化肥、药品和日用百货等轻工业品。
              ——据陈碧笙:《台湾地方史》

              材料三 据统计,1909年至1944年,中国台湾的对外贸易输出额远远大于输入额,其对外输出总值约为90亿元,输入总额约为67亿元,出超总额约为23亿元。此外,自1903年至1945年,台湾人民在生活消费品中的对外依赖性呈增长趋势,其中对日本产品的依赖性由13%提高到36.8%。
              ——据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回答:
              1895年至1945年间,日本殖民统治者在中国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实现“日台经济一体化”。根据以上材料,试分析1日本统治台湾经济措施的性质,2并分析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