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是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史实
              清末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
              1902年,枣庄中兴煤矿公司煤炭年产量增至106232吨,炼焦7753吨,销售煤炭80000吨,创造了开办以后的产销最高水平。1908年,“华德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华总办张莲芬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毅然不再招收德股,注销“华德”字样,取消洋总办。
              民国1913年,枣庄中兴煤矿南大井建成投产,开始用机器采煤,煤出口增多,主要销往日本。中兴煤矿公司建成枣庄地区第一座发电厂。
              建国后1952年,中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中兴公司转变成枣庄煤矿,生产得以恢复。
              1958年,枣庄煤矿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
              1999年,枣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关井重组为新中兴公司。如今,它已在美国、拉丁美洲、非洲及欧洲积极拓展业务,一个现代化跨国公司正在形成。
              任选表格中的一个时期,结合其中的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史识”推论。
            • 2. 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拔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
                  第一幸“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政治结构
              3.2经济制度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5.2俄罗斯的推进
              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
              第二编外患内乱(1800-1864年)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第八章 鸡片战争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
              (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依据材料5.1加以说明。
            • 3. 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政治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观察下列影响政治发展的组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相关史实,论述这些组件是如何影响政治发展进程的.(要求:史实准确,结论合理;论述的组件要求至少在三个以上.)

              注:社会动员主要指新兴社会群体力量的聚合.
              --据(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整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皇帝内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宠臣,常常借君权夺取相权。从汉到清,……终究皇帝是专制的君王,臣僚对皇权还是无可奈何的。---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理由。
                   材料三: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
              ---吴晗《历史的镜子》(原载《云南日报,1943年》)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近四十年来”中国有哪些重大事件“攻击君主政体”?
                   材料四:古希腊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是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材料四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原因。
            • 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
              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引进机器创办近代工业
              ③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④探索民主共和之路.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 6. 霍布斯认为,现有的国家体制解散时,人类将恢复到初民状态.初民状态中,公众的权力尚未展开,既无政府亦无法律;既无法治,也谈不上公平与不公平.在作战的条件之下,只有强权与欺诈算数.下列时期,与这一特征最为相似的是(  )
              A.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D.维新变法时期
            • 7. “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十九世纪后60年
              (  )
              时期领导阶级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平均主义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资产阶级兴民权、君主立宪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A.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
              B.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
              C.民族抵抗意识的完全丧失
              D.传统意识支配下的排外心理
            • 8. “自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盖东南以大海为界,形格势禁,尚易为功。西北则广莫无垠,专恃兵力为强弱……以言防,无天险可限戎马之足;以言战,无舟楫可省转馈之烦。”左宗棠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背景是
              (  )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阿古柏对新疆的侵略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 9.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
                  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与方法、实践效果等方面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 
              (3)从“中国梦”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出发,谈谈“中国梦”给你的启示。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1 883年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赔偿法,1 889年又实行老年与病残强制保险法。这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影响巨大,紧接其后,一系列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奥地利、丹麦、挪威、芬兰、意大利、法国、瑞典等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都纷纷出台,有些美洲国家亦接踵而起。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空前迅速发展的时期。
              --任一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概要》
                  材料三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为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社会保险的理念已经传入中国,政府劳工立法中也已出现“劳动保险”的概念及有关劳工保障的条款;从国民政府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发展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颁行有《慈善团体监督法》《救灾准备金法》《强制劳工保险法草案》等法规,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立法已开始迈上了现代化门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国民政府社会部的成立为转折点,中国近代社会立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民政府颁布了《社会救济法》《职工福利金条例》等社会立法,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保险法原则》,为构筑中国近代社会保障法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张。结合孔子的儒家思想分析其社会作用。
              (2)对比以上三则材料,指出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显著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立法不断发展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