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8分)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着最高决策机关,临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而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当时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贵族通过放高利货,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2分)
              (2)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改革。请指出梭伦化解危机的举措及对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12分)
              材料二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3)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表现。(4分)你认为五十年里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李大钊《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材料2:甲午一役之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一爆发者也。
              ——蔡锷《军国民篇》
              材料3: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于西方民俗和历史中的布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另一种民俗和历史的中国人眼里却是全无神圣意义的伤风败俗之举。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4:庚子年间流传的一件揭帖,把怨恨“贼子通洋保国会,不久落头归阴城”列为“上帝今有七怒”之一。
              ——《义和团杂记》
              材料5:“(义和拳)酿成大祸难收拾,外洋的八国联军进北京。”
              ——秋瑾《精卫石》填词
              (1)根据材料1、2、3,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起因。(6分)
              (2)根据材料4回答,义和团对维新派态度如何?原因何在?(6分)
              (3)根据材料5回答,秋瑾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影响?秋瑾的评价有何不足?(6分)
            • 3.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图1 巨人中国
              材料二 如图,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图2  瓜分中国
              材料三  如图,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图3   Dragon(中国龙)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3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2分)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各种救国活动先后展开。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活动,可以查阅当时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2分)
              (3)图3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3分)
              (4)“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2分)
            • 4.
              (12分)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诗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1)诗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4分)
              诗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1928 秋)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2分)
              诗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 长征》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2分)
              诗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4分)
            • 5.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取消英美两个国家在华治外法权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时取消1901年9月7日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的议定书(即《辛丑条约》)。
              1943年
              中英美签署《开罗宣言》
              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的变化趋势,并概述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分)
            • 6.
              (25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史学遗产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朝代都很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丰富的史学遗产不仅为人们学习历史、把握现实提供了便利,同时更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民族主义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材料二 我们党反复强调全党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重视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告诫全党:“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据《光明日报:论史学遗产与爱国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多数朝代都很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的原因。(4分)
              (2)优秀民族精神往往可以从优秀历史人物的身上表现出来。从材料一中两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哪些有些民族精神?(8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学习历史中将自身的成长与中国历史发展联系起来的。(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史学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