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一脉相承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习西方的技术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倡西学、兴民权
            • 2.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②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共和”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④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 3.

              “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体现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是(    )

              A.托古改制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民主共和
            • 4.

              就下列有关历史文献所反映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①                   ②                ③

              A.文献①的核心思想即洋务派的宗旨
              B.文献②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文献③的核心思想是宣传维新变法
              D.文献②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张和社会发展趋势相矛盾
            • 5.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有断然矣。”其观点主要表明

              A.历史与历史哲学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B.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
              C.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探求公理公例
              D.社会进化论是历史哲学的研究范畴
            • 6.

              有学者指出:“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以下表述不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称呼演变:夷务到洋务
              B.西方侵略使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发生变化
              C.由模仿到“走自己的路”
              D.对西学的看法:从鄙视到推崇
            • 7.

              郑观应在《公法》中指出:“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

              A.依法治国
              B.主权平等
              C.君主立宪制
              D.推崇自然法
            • 8.

              中国某一时期的报刊上充斥着“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有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这些现象最能反映

              A.社会普遍要求挽救民族危亡
              B.民族危机促使国人逐渐警醒
              C.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
              D.清政府允许西方思想自由传播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黻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备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3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4分)

              (3)材料二、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4分)

              (4)材料二所进行的变发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5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请回答: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8分)

              (3)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6分)

              (4)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