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4分)。

              材料一      14世纪,在意大利的一些“美丽的商业城市”,人们凭借自由的环境经商致富;富裕和自由又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天才、鼓舞了人们的勇气;这反过来又使人们变得更加富有。……18世纪的法国社会,“中间等级的人因从事工业而发财致富。大臣们和内宠近幸不如过去富有”。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缩小”。以前,小民百姓只能通过为达官显贵效劳以求发达,“如今工业为他们开辟了成千上万条途径”。这些人,有了各种谋生致富的渠道,能逐渐摆脱权贵的控制,获得独立与自由。

              ——杨芳《论伏尔泰的启蒙社会观:自由、商业、战争与文明》

              (1)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要求与思想解放运动”的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8分)。(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材料二     1862年附设于总理衙门的京师同文馆,三十年间译著近两百种……延聘法国毕利干教授化学,英国德贞教授解剖学。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资产阶级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同传统文化进行着多角度、多层面的较量,并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3版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传播特点及途径(6分)。

               

            • 2.

              阅读以下材料:(16分)

              材料一   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州,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陈旭麓

              材料二   康有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观点各属于那一派别? 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原因?(6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3分)

              (4)请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3分)

               

            • 3.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旧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4分)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项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6分)

              (3)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6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2: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3:《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3分)

              (2)材料2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3分)

              (3)材料3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1、2有何不同?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3分)

               

            • 5.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17分)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办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沉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尊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大分水岭也。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经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4分)

              (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6分)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3分)

               

            • 6.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17—19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14分)

              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6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10分)

               

            • 7.

              (24分)国民素养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而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

              ——苏格拉底

              “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  梁启超充分强调道德和民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他从戊戌维新失败中悟出一种道理: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应当重视作为国家主体的国民。……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强调培养资本主义化的“新民”。进行德、智、体、群等方面全方位的训练,是当务之急。最终使国民具有公德、私德、自尊、政治能力、权利、义务、尚武、毅力、合群等优良品质。

              ——赵书刚《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材料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家宝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主张各是什么?(4分)有什么共同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国民素养观。(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国民素养的滑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加强当今国民素养建设。(2分)

               

            • 8.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 9.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五: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4)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思想主张的概称。(2分)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5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4)结合五则材料,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具体指出其代表人物及主张,语言要精练)(4分)

               

            • 10.

              材料一 平民主义者先假定了正义在于“平等”;进而又认为平等就是至高无上的民意;最后则说“自由和平等”就是“人人各行其意愿”。在这种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中,各自放纵于随心所欲的生活,结果正如欧里庇特所谓“人人都各如其妄想”(而实际上成为一个混乱的城邦)。这种自由观是卑劣的。公民都应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卷五

              材料二 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的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严复《原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里斯多德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实际上容易导致城邦的混乱。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卢梭和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什么重大发展?

              (3)材料三中严复如何理解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关系?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借鉴西方,为中国设计了什么样的强国方案?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