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冯桂芬在《制洋器议》中指出,“今者诸夷互市,聚于中土,适有此和好无事之间隙,殆天与我以自强之时也”。材料中“自强之时”的说法主要源于(   )

              A.诸夷侵略要求得到满足。
              B.诸夷与清政府开始公开勾结
              C.诸夷已放弃了武装侵略方式
              D.诸夷齐聚中土利于清政府“以夷制夷”
            • 2.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B.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
              C.曾国藩——孙中山——蔡元培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 3.

              魏源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这说明他(    )

              A.提倡师夷长技
              B.主张革故鼎新
              C.强调中体西用
              D.否定礼乐制度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光靠法制和制度的健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治乱问题。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学说在这方面则显然略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

              材料二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①梁启超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②李鸿章

              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③魏源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④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办者,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领军人物。

              ⑤林则徐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⑥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⑦李大钊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⑧曾国藩

              创建了“湘军”,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又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其学说的?(8分)

              (2)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概括材料二中人物各属于哪一派别,并按派别将其分为四类(每一类两人,不用写人名,只写编号)(8分)

              (3)根据材料二,分别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8分)

              (4)材料二中,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什么?(2分)

              (5)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4分)

               

            • 5.

              材料一

              时间

              王韬的主要活动

              1849年

              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

              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1867年

              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

              1874年

              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1879年

              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

              1886年

              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

              1894年

              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

              (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9分)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作简要评价。(5分)

              材料三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王韬《纪英国政治》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原因。(6分)

               

            • 6.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人物

              言论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梁启超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
              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 7.

              “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 8.

              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这一评论的历史依据是(  )

              A.清朝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的心态
              B.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思想
              C.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D.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
            • 9.

              阅读材料

              20世纪早期,陈独秀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回答:

              (1)请结合欧洲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史实,对“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加以阐明。(6分)

              (2)陈独秀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对此观点加以分析。(6分)

               

            • 10.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立宪代议
              D.三民主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