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普遍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的,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作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
                  材料三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早期的民主思想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进步主张的社会背景。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2)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
            • 3.

              (15分) 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9分)

               

            • 4.

              (25分)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8234次

              36.2%

              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20.5%

              财富观念

              利、财、富

              5395次

              23.8%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次

              19.5%

              ——摘自李振宏《两汉社会观念研究——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查》

              (1)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两汉时期上述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二  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附录中强调“中国生齿之繁,无国可比,固为东方人主”……1865年清政府总理衙门编纂《万国公法》,给中国带来了国际秩序的崭新图景和国际交往基本原则,所展示的“世界秩序观”,将中国放在了与世界诸国平等的位置上。甲午战后,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维新人士指出“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于是,自由、平等、立宪等一切西方有价值的东西统统成为他们拿来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而这种民族意识的萌生正与世界意识的增进密不可分。

              ——贾小叶《19世纪中后期国人理势观念的变迁与世界意识的增强》

              (2)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历程。(3分)结合史实论述这一认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带来哪些重大影响?(4分)

              材料三  下表体现了建国后的户口制度变化

              时间

              户口制度具体规定

              1958年

              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

               

              1984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户口。

              1990年

              “农转非”政策放开,全国出现了大量集中性办理城镇户口的现象。

              (3)据表格概括建国后户口制度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

               

            • 5.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鸦片战役”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音间)拔;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以抑。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

              (1)依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人引进西学的原因,并概括其大致历程。(12分)

              材料二  日本学者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2)结合欧洲和中国近代化的史实评述材料二的观点。(14分。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 6.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
            • 7.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6分)

               

            • 8.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有断然矣。”其观点主要表明

              A.历史与历史哲学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B.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
              C.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探求公理公例
              D.社会进化论是历史哲学的研究范畴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 10. 【题文】冯桂芬认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可以救中国,说明主张
              (    )
              A.经世致用
              B.立宪维新
              C.中体西用
              D.民主科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