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从翻译到正式出版,经过3年时间(1895—1898年)。这3年,中国近代史上很不平常的3年,甲午海战惨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维新运动持续高涨。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见下图)。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传播西学,师夷长技,逐渐成为朝野之共识。中国的一批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魏源、王韬、李善兰、徐寿、华蘅芳、郑观应等,为译介西书,传播西方的政治体制、科学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材料三:《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因此鲁迅先生说严复“毕竟是做过《天演论》的”。一个“做”字,入木三分地刻划出严复翻译此书的良苦用心。
              材料四: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天演论》做读本,要学生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文,他说:“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的小孩能发挥的。但说明读《天演论》,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气。”他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据统计,自1898年以后,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三十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
              (1)观察材料一,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说说从魏源到严复这几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你是如何认识严复的《天演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向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图一的作者是谁?与图一作者同时期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所示的这本著作的作者是谁?属于哪个阶级哪一派别?他们政治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刊物反映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前后期的主要内容各有哪些?它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材料二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有什么史实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一道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上面两则材料分别是什么政治派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个派别的观点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代表哪一阶级的观点?概括其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一,其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又有何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都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共同之处?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主要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3)材料四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它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决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毛泽东与周世钊》


              材料六:邓小平审阅向十四大作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的时期,以及这两个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五、六阐述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列几位人物。
              ①——《海国图志》一书的作者
              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③——著有《新学伪经考》
              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⑤——《新青年》的创办者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五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五个派别。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所代表的派别。编号②__________________;编号③______________;编号④__________________。(2) 分别概述编号①③④所代表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编号②③④⑤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据材料暗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且主题多,特点鲜明。其中仁人志士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体现。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近代前期,在争取政治民主化过程中“仁人志士”提出了哪些用变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民主化过程有何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的观点,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中资料反映的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请你按其爱国内涵进行归类。(要求:提炼出一个爱国主题,必须涵盖三条及三条以上资料,主题应立意明确;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符号标出,资料应选择完整,无遗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 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三:泰西(西方)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并说明其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指出其主张代表的政治派别,各派为实现其思想主张进行了怎样的具体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其思想主张有何明显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