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了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二者的共同目的是 
              [     ]

              A.借“尊孔”或“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
            • 2. 梁启超在介绍某部作品时,说该作品的要点是“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这部作品是

              [     ]


              A.《变法通议》
              B.《劝学篇》
              C.《新学伪经考》
              D.《孔子改制考》
            • 3.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这段材料出自

              [     ]


              A.《新学伪经考》
              B.《天演论》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 4.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主张建立

              [    ]


              A.开明君主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
              C.民主共和政体
              D.君主专制政体
            • 5.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     ]


              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B.弘扬传统文化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D.主张政治变革
            • 7.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 8.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
              [     ]

              A.顽固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9.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

              A.“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剐,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植之;恶种而微弱 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速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教,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圈,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