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人物编号

              人物速写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新青年》的创办者,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领军人物。

              创建了“湘军”,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2人,填数字序号即可。)(8分)

              (2)分别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8分)

              (3)上述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什么?(2分)

               

            • 2.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进行了多次学制改革,逐步引领教育走向近代化。

              材料一  1904年1月,清政府推出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主持修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癸卯年,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明确设定了各类学堂及其培养目标。如表所示: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高等小学堂 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选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高等学堂 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以各学皆有专长为成效大学堂,通儒院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实业学堂 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

              初级师范学堂 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入焉。以习普通学外,并讲明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以全国人民识字日多为成效

              优级师范学堂 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以上项二种学堂师不外求为成效。

              普通中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选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摘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1922 年 9 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提案稍作修改后,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制改革案》,于同年 11 月 1 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是“壬戌学制”。它是五四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壬戌学制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它的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壬戌学制”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许静《浅议壬戌学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壬戌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对壬戌学制进行评析。(15分)

               

            • 3.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洋操为非,  而不能用古法练必胜之兵;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自塞者,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如但诩借根方为东来法,而东习算学,但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自欺者,令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溺于西法者甚或取中西之学而糅杂之,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苏,是自扰也。自扰者,令人眩惑狂易,丧其所守。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  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富屯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止得到2006年9月)

              地区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数量(单位:所)

              31

              41

              27

              6

              3

               

               

               

              ——中国教育新闻网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张之洞的主要观点。反映这一观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4分)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4分)

              (4)材料四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4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主张。(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了哪些变化?(5分)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3)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6分)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4)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3分)

               

            • 5.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到外国考察、留学、经商和做工的中国人至70年代末已达80万以上。 

              ——袁伟时《帝国落日》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三  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四  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3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3分)

              (3)透过材料三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认识。(3分)

               

            • 6.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 年)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而在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

              材料二 光绪元年(1875 年)福建按察使郭嵩焘在《条议海防事宜》中说:“窃谓造船、制器,当师洋人之所利以利民,其法在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近天津招商局(指李鸿章主办的轮船招商局——引者)亦略得此意,然其法在招致商人,而商人与官积不相信,多怀疑不敢应,固不如使商人自制之情得而理顺也”。又说:“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李鸿章和郭嵩焘主张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郭嵩焘主张的实质。(5分)

               

            • 7.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孔臧在《与子琳书》中说:“侍中子国(孔安国),明达渊博,‘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此汝所亲见。”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人刘禹锡在《名子说》中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诗人王梵志的家训诗中就有这么几首,其一:“兄弟须和顺,叔侄莫轻欺。财物共箱柜,房中莫蓄私”;其二:“兄弟相怜爱,同生莫异居。为人欲得别,此则是兵奴”;《百行章》中有:“居家理治,每事无私。兄弟同居,善言和气。好衣先让,美食骏之。富贵存身。须加贩恤。饥寒顷弊。嚷味相存。”

              宋代学者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说:“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明人姚舜牧在《药言》中说“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人张英《恒产琐言》有:“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与读两字。”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晚清家训已经出现革新思想的变化,如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3-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梁启超给梁思成(建筑大师)的家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市容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家训内容的变化。(11分)

               

            • 8.

              (15分) 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9分)

               

            • 9.

              (28分)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二: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康有为(19世纪末)

              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1905年)

              (1)列举黄宗羲体现“新见”的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黄宗羲出现“新见”思想的经济、阶级因素。(4分)

              (2)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方法来评价黄宗羲的思想?并用该方法简要评价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6分)

              (3)概括材料二中康有为和孙中山关于近代以来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观点的相同之处。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结合中外政治文明的史实加以论证。(8分)

              (4)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孙中山的观点在理论依据、救国方式上有何不同。并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10分)

               

            • 10.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运动从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原因。(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