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例如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和陈独秀。

              材料二:万国公报,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回答:(1)材料一五位人物所代表派别的核心主张?据此可以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16分)

              (2)据材料二看,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这两位先生的什么历史事件的指导思想?(3分)

               

            • 2.

              (28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基本主张?(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其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3)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

              (5)材料五中两个人物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6)今天,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儒家传统道德?(2分)

               

            • 3.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②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共和”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④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 4.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 5.

              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变法运动影响
              C.辛亥革命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6.

              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④
            • 7.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 8.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不同点是

              A.正面批判封建思想
              B.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C.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D.引发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请回答: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8分)

              (3)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6分)

              (4)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4分)

               

            • 10.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