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基于怎样的国际形势,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一、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举例说明。 


              (3)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材料三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托克维尔(1805~1859年)是一位惊人的预言家,他在100多年前就预言说,现在世界上有两个大国,它们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却似乎朝着同一目的前进,我指的是俄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都在不被人们注意的时候成长起来……二者似乎都在天意的安排下各自支配着半个地球的命运。

              材料二冷战在欧洲和东亚展开的过程就是以政治军事对抗为基础的美苏关系形成新的稳定状态的过程,也是双方逐渐在战略上达成均衡的过程。因为在对抗中维持稳定和均衡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因为它们都认识到打破均衡意味着双方都不能承受的战争,是核条件下的“互相确保摧毁”……它们都把在经济上最终超过对方、建立更美好的社会、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争取到更多的追随者作为最终战胜对方的深层决定性因素。

              材料三从本质上看,冷战的结束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必然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冷战时期已经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亦是这一规律的反映)。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变动过程,冷战以这种特殊的形式结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苏联的战略和政策变化所促成的,换言之,如果苏联在政策调整中坚持霸权立场,不主动放弃同美国的对抗,那么,东西方冷战持续更长的时间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因素(包括人们的主观选择)互动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托克维尔的预言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中“均衡”状态的成因及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的“特殊的形式”及原因。

            • 4. 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针对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梁启超认为李鸿章难以与俾斯麦媲美,“李鸿章之学问智术胆力,无一能如俾斯麦者,其成就之不能如彼,实优胜劣败之公例然也。……李自诉其所处之难,而不知俾亦有俾之难,非李所能喻也。使二人易地以居,吾知其成败之数亦若是已耳。故持东李西俾之论者,是重诬二人也”。

              ——摘自百度网

              材料二:1989年的今天,柏林墙倒塌,人类差点互相扔蘑菇弹玩死自己的冷战进入尾声。从那以后,要观察“同一种民族,不同的梦想”,就只能去38线了。

                                                              ——摘自百度网

              材料三:“我写的是一部抗争与泣血的回归史。‘两岸统一’不是人为的遐想,也不是标语式的政治口号,而是被生生割裂的海峡两岸发自生命本身的呐喊,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阎延文《台湾风云》

              请回答:

              1.梁启超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证明此观点。

              2.为什么柏林墙倒塌“冷战进入尾声”?怎样理解“‘同一种民族,不同的梦想’,就只能去38线”?

              3.据材料三,简单说明“两岸统一”问题的由来?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 5. 41、(10分)当今世界各个地区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空前加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术平。……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性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1)材料一中的三张图片分别为当今世界哪三大经济集团的标识?(6分)

              (2)根据二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4分)

            • 6. 当今世界各个地区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空前加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性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1)材料一中的三张图片分别为当今世界哪三大经济集团的标识?(3分)中国是其中哪—个组织的成员?(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实现贸易自由化的途径。(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2分)

            • 7. 经济区域集体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开始谋求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实现经济联合,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

               ——周敏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二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 8.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军费开支曲线图(军费开支/亿美元)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

              格局

              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势

              (2)50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3)“①▲”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动摇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

              (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

              (2)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3)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结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 ②▲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瓦解以来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观察材料一曲线图,指出导致20世纪美国军费形成第一个顶点A的重大历史事件。(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对“美苏冷战”的历史评价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黑色三角形“▲”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中的原因及表现)(4分)

              (4)发展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发展的观点评价世界多极化趋势。 (8分)

            • 9.

              19世纪末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金本位制(1815~1914)、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美元本位制(1971~至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对美国意味着巨大利益,意味着“超级霸权和超级利益”。戴高乐1965年对美元超级霸权的批评举世知名:“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1971年尼克松摧毁布雷顿森林协议、开启浮动汇率体系之后,“超级特权”和“游戏筹码”竟然象天文数字一般倍增!      

                                                                                                                                                               ——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材料二 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1930年代大萧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19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

                                                                                                                                                               ——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材料三 据国际在线报道: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以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美国的表决权变成了15.85%,很显然美国仍然努力保留了否决权。

              (1)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简述其确立经过。






              (2)美元获得“超级霸权”的原因是什么?“超级霸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3)简析欧元产生的原因和对世界货币格局的影响。






              (4)世行投票权的变化说明了哪些问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