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材料三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他以“消肿”为突破口,抓军队质量建设,抓装备,抓编制……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为此,他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
            • 3.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材料二1950年~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种;印数:万册(张);印张数: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新出

              1950

              12153

              7049

              463

              590988

              1951

              18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071

              13187

              107914

              98277

              1956

              28773

              18804

              178437

              4316681

              ——据彭俊玲、曾辉《从版本图书看中国五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业》

              (2)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下列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万隆会议召开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③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

              ④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 5.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上,有成功的探索,也出现过重大的失误,最终找到了一条新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年份
              项目
              194919521957
              工农业产值(亿元)4668101241
              粮(亿吨)1.11.631.95
              钢(万吨)15.8135535
              (1)与1949年相比,1952年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出现材料一中1957年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除了调整时期注重市场机制等一些制度创新外,改革开放前我国仅有两种典型的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各有何弊端?
              材料三:1978年与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78年1992年
              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80.0%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19.2%35.0%
              私有经济城乡个体经济07.8%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0 5.8%
              (3)依据上表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 6. 1999 年10月1日,走过半个世纪光辉历程的新中国,迎来了她50周年的庆典。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下列对新中国50年所实现的历史性跨越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B.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60年代初的“八字方针”,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D.市场经济的建立,实现了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 7.

              《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刊登《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一文,概括出不同时期的关键词。符合“一五”时代特征的是( )

              A.工业增速、奠定基础
              B.“大跃进”、大倒退
              C.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D.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8.

              流行语是带有明显阶段性历史色彩的词汇,印证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列能够反映建国初期历史的是( )

              A.工业化、三大改造、过渡时期、一五计划
              B.红卫兵、走资派、伟大的舵手、造反派
              C.身份证、包产到户、私营企业、发家致富
              D.互联网、安居工程、股票、房地产
            • 9.

              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 10.

              钟祥财在《和谐与大同:中国古代两种经济发展思路》中说:“先秦时期的和谐理念及经济主张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目标。而西汉以后的大同构想则相反,它们秉承整体主义的信念”,以此观点来理解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符合“大同构想”的是 ( )

              A.近代中国的经济
              B.新民主主义经济
              C.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