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材料三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他以“消肿”为突破口,抓军队质量建设,抓装备,抓编制……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为此,他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
            •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下列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万隆会议召开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③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

              ④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 4. 下表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农村土地和人口关系的变化。表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  )
              内容1950年(%)1954年(%)
              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85.545.292.191.4
              富农、地主14.554.87.98.6
              A.小农经济历史终结
              B.农业合作社建立
              C.现代农业开始起步
              D.土地所有制变迁
            • 5. 分析下表我国各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 .3%31 .2%25. 5%
               1960年21 .8%26.1%52. 1%
              增长率-22.8%47%223%  
              A.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C.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 6. 劳动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厂主不得使用未满15岁之童工和女工从事午后9时至午前5时之工作,工厂主不得使用童工和女工从事危险工作和妨害卫生工作之职责。每周休息一曰,工资照付;做工者付双薪。男女同工同酬。
              --1926年12月湖北政务会议颁布的《湖北临时工厂条例》
              (1)据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
              材料二   1950年至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从5756万增加到9949万,其中,机械增加(由于人口迁入和迁出引发的数量变化)人口为2545万,占总增长量的60.8%. 1957-1960年间,非农业职工增加2500万人,其中1950万来自农村。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成因。
              材料三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指出,2007年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为75.7%,相比之于1978年的O.2%大幅提高。股份制经济单位、外商及港、澳、台投 资经济单位、私营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均有大量增加。其间,国务院修订公布了《禁止 使用童工规定》、制定颁发了《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部 公布了《工伤认定办法》、《最低工资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1991年底,全国30 个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共开办职业介绍所9674所,基本上覆盖了省、地(市)、县(区),并向乡镇延伸。
              (3)材料三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就业有什么特点?这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哪些成就?
            • 7.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上,有成功的探索,也出现过重大的失误,最终找到了一条新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年份
              项目
              194919521957
              工农业产值(亿元)4668101241
              粮(亿吨)1.11.631.95
              钢(万吨)15.8135535
              (1)与1949年相比,1952年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出现材料一中1957年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除了调整时期注重市场机制等一些制度创新外,改革开放前我国仅有两种典型的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各有何弊端?
              材料三:1978年与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78年1992年
              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80.0%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19.2%35.0%
              私有经济城乡个体经济07.8%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0 5.8%
              (3)依据上表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 8. 建国之初,由于财政支出庞大,人民政府不得不多发纸币,这就势必刺激物价上涨。这时投机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一方面拒绝使用人民币,从事银元的投机买卖;一方面大量囤积居奇,导致物价上涨。上海的粮食、棉纱等产品有时每天以20%-30%的幅度猛涨。为了走出这一困境,新中国政府开展了(  )
              A.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
              B.“三反”、“五反”运动
              C.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
              D.“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 9. 1999 年10月1日,走过半个世纪光辉历程的新中国,迎来了她50周年的庆典。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下列对新中国50年所实现的历史性跨越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B.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60年代初的“八字方针”,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D.市场经济的建立,实现了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 10.

              《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刊登《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一文,概括出不同时期的关键词。符合“一五”时代特征的是( )

              A.工业增速、奠定基础
              B.“大跃进”、大倒退
              C.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D.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