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78-1988 年,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 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由此可知(  )
              A.全国农村劳动力均主要涌入乡镇
              B.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城市
              C.农村发展缓慢劳动力被迫外迁
              D.有利于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 2.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到20世纪80年代,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恢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 3. 1979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决定给予摘帽后的地方、富农分子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其子女的个人成分一律定为社员。 这种做法(  )
              A.全面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以实际行动否定了阶级斗争存在
              C.符合农村工作实际且有利于农村的发展
              D.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的全面完成
            • 4. 四川省广汉市向阳人民公社在二十年间农民人均分配仅仅增长了6元钱,1980年该地区撤销公社,成立了向阳乡人民政府。1997年,向阳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677元。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
              B.土地私有调动了人民的热情
              C.向阳乡政府大力对外引资
              D.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中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呈现出来。借鉴 1933 年苏联的做法,中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
              材料二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 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 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产业结构变化。
            • 6. 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找到了一条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圈地运动“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那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道路是(  )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实施生态农业战略
              C.稳定农村劳动力市场
              D.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 7.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唱到:“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源于(  )
              ①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②产品分配方式发生变化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            ④生产经营形式的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8.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
              A.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普遍得到了解放
              B.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会议精神尚未传达
              C.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在全国推广
              D.小说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 9.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  间1953~19571958~19621963~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
              年均增长率4.5%4.3%11.1%3.9%4.0%5.1%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77.6%22.4%
              199725.5%39.1%17.9%18.5%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10.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此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这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内商品资源完全实现市场配置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