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 2. 1978-1993年中国农产品价格变化情况说明了(  )
              农产品收购比率1978年1985年1988年1991年1993年
              国家定价(%)94.437.024.022.210.3
              国家指导价(%)023.019.020.07.0
              市场调节价(%)5.640.057.057.882.7
              A.农业商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B.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废除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农产品收购价逐步提高
            • 3.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材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
              ①关键是政变所有制形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5.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
              A.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
              C.对“包产到户”的认识有待突破
              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 6. 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东西方城市的不同点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上海间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结合所学,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五“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图)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2013年1月15日,李克强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的谈话
              (4)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
            • 7. 材料:2013年1月3 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连续第1 0个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该文件指出。要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外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让农民工获得市民待遇,这既是平等人权的诉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政治命题,又是经济命题。
              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政治命题,又是经济命题”的原因。
            • 8.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部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
              C.生产关系变革
              D.生产规模缩小
            • 9. 如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0. 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安徽省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由材料可以得出(  )
              A.当时农村经济中存在着右的思想束缚
              B.讲话实际上为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C.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