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
            • 2.
              贾谊《新书•时变》评价商鞅曰:“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念罪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懃焉耳。”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鞅此政策有利于促进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贾谊是站在儒家伦理道德角度对商鞅进行评价 ③从具体措施角度对商鞅评价,基本符合史实 ④作者认为商鞅变法败坏社会伦理道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 3.
              主持制定《法经》的是
              A.管仲B.李悝C.吴起D.商鞅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4分)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 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4分)
              材料二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轼批驳商鞅的理由。(4分)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变法。(2分)
            • 5.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群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8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6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8分)
            • 6.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②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的必要条件
              ③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    
              ④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 7.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孙,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8分)
              (4)材料四、材料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的认识。(4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缮、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材料四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题文】 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

              (1)从图1和图2中的牛耕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你从材料图2、图3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3)据图2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 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 理的评价。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