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北宋中期某大臣上书曰:“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皇帝命其进行变法,这次变法的背景不包括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C.冗官、冗兵、冗费
              D.辽和金的威胁
            • 2.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哪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言。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为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之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至元丰初,储积赢羡……元丰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以储之,几(几乎)百楹。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 3. 【题文】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 4. 【题文】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得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的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 5. 【题文】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整顿吏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农民负担
            • 6.
              【题文】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回答:
              (1)当时社会危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
            • 7.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 8. 【题文】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政令不通,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 9. 【题文】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保甲法
            • 10. 【题文】北宋中期范仲淹主持改革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
              D.整顿吏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