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北宋统治者为缓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而采取的特殊措施是()
              A.抑制兼并
              B.募兵、养兵
              C.减轻徭役
              D.整顿吏治
            • 2. 【题文】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农民起义经常爆发
              C.辽和金威胁北宋安全
              D.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
            • 3.
              【题文】山东邹平是“范公故里”,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邹平居住了整整20年。请看下列两则与范仲淹及其所处时代相关的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一句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就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范仲淹当年主持庆历新政,在审核各地官吏名单的时候,把庸碌无为的一笔勾去。他的助手富弼不同意,说:“你大笔一挥倒容易,哪里会知道这会害得他全家痛哭。”范仲淹坚定地说:“一家人哭,强如一路人哭!”他最终坚决罢免了那些不称职的官员。
              材料二: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述,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的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有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出了北宋中期的什么问题?
              (2)材料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材料二所述问题范仲淹解决了没有?这个问题以后又是如何处理的?请结合史实说明。
            • 4.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卷六十八》
              材料二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三年,诏:“青苗钱不许抑配。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体量觉察禁止,敢沮遏愿请者.按罚亦如之。”初,敕旨放青苗并听从便,而提举司务以多散为功。又民富者不愿取,而贫者乃欲得之,即令随户等高下分配,又兼贫富相兼,十人为保,以富者为保首。王广廉在河北,第一等给十五贯……第五等一贯,民喧然以为不便。……判大名府韩琦言:“熙宁二年诏书,务在优民,不使兼并乘其急以邀倍息,……今乃乡村自第一等而下,……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上乃出琦奏示执政曰:“……朕始谓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有青苗,而使者强与之乎?”
              ——《文献通考•卷二十一》
              材料四    而且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实际结果却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草泽人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一一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的原因。
              (2)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市易法措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实践中的主要弊端。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两者变法成败的主观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5.
              【题文】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
            • 6. 【题文】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 7.
              【题文】宋代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科举取士成倍增加。对此史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为主,但也有积极因素。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 8.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者致不如古”。
              ——《宋史·选举制》
              材料2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伤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可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徒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4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庆举之文矣。
              ——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1)根据材料1、2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王安石是怎样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
              (2)根据材料3、4,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3)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 9.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写道: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1)材料一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2)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拿破仑,沙皇以解放者的身份进入巴黎。而40年后,俄国却在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沙皇俄国从令人敬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俄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材料二  1862年,高杉晋作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绝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在于“……既不造能阀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能造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3)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怎样的针对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通过上述看似时间和地域上毫无联系的改革,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共性认识?
            • 10. 【题文】北宋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
              A.加强北宋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C.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
            0/40

            进入组卷